2024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近日,2024年江苏经济形势展望与对策建议研讨会暨江苏省经济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与会学者专家就如何做好2024年江苏经济工作,凝聚合力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展开研讨。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指出,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重点要抓好的着力强化经济运行科学调度等九项任务,为开展经济社会研究发展工作指明方向。当前,省社科联正在大力推进理论社科、应用社科、大众社科、开放社科、数字社科建设。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学会紧扣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形成一大批研究成果。他希望经济学界各领域专家学者深入研讨、充分交流,共同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不懈努力和更大贡献。
江苏省统计学会会长刘兴远从数据角度展开分析,认为经济形势“稳定”“改善”“向好”,他认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扩大内需、创新驱动、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方面重点发力,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举措、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突出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抓手、聚焦分配制度完善有效门径、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奋力推动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江苏迈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福新作为企业代表发言,他认为民营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要有信心,找准企业优势和发展方位,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江苏石化产业要守正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江苏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戴跃强指出,加快打造现代化的产业链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产业门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链建设,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找准定位,在产业竞争合作中下好先手棋。要着力在推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生态构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谋划,率先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朱晶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在农业和粮食安全上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大食物观,需要更高更强的科技与政策予以支撑。大食物观需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大流通体系的建设,全面发力打通生产、仓储、加工、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粮食安全探索方面可以在科技增粮、完善收益保障机制、深化农业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试。
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创建人、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先满认为,当前,仍要狠抓改革这一关键招数,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紧节奏、加强力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的制度体制保障和政策支撑。他认为,要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与效度,使金融服务贯穿于科技创新从理论到实践、从构想到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周期。他建议,江苏可通过开展以下8大工程建设予以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产业链分类递进培育工程,品牌强省示范工程,壮企强企工程,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工程(先行区中创新突破可采取以国有人才发展集团为纽带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推进策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工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经济学会会长刘志彪指出,当前,在世界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中国要寻求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就是要依靠超大规模的市场。要抓紧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利用中国统一大市场超大规模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吸引生产要素,培育国内市场。尤其是新质生产力,更需要超大规模市场来培育。中国产出品市场的统一大市场已经形成了接近98%的份额。目前主要任务在于投入品市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国内众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作为国际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节点,江苏必须把握好这个“基点”,以己所能,探路实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