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在南京举办“江苏如何打造卫星产业发展高地”专题研讨会,多位卫星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和江苏愿景,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商业卫星产业全链发展高地。

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了解,卫星及应用产业作为目前全球航天经济构成的核心部分,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我国商业卫星产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
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微小卫星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执行理事长廖文和说,卫星研制逐步迈向扁平化,且随着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持续推进,为商业航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建议江苏构建从设计、制造、测试、发射、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商业星座设计建设运营能力,支持企业建设地面接收站、信关站、任务管控系统等基础设施;打造完整全面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卫星商业化发展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及航天创新战略建设。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毛瑞青说,江苏科创实力雄厚,集聚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等优质创新资源,在科学卫星载荷研制与科学应用以及太赫兹探测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建议江苏充分发挥经济和科教资源优势,解放思想,加大投入,以政策激励推动重大技术攻关,将创新潜力转化为科研实力。同时,瞄准几个前瞻领域尽快布局,积极开展包含太赫兹、空天地一体化大容量数据传输等前沿无线通信技术布局与研究。
江苏如何在卫星产业链中找准自身定位是发展的关键。南京电子设备研究所所长唐莽认为,江苏应从“天地一体化”角度整体规划布局。江苏在卫星载荷领域优势突出、企业成长迅速,建议以载荷牵引应用,大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深化链上企业与“链主”企业在项目建设、要素流通、资源配置等方面合作,从源头上降低成本,打造平台载荷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完整的卫星制造、发射、应用产业链生态。
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宋云峰说,江苏很多企业是国家重点卫星项目的重要研发生产单位,对卫星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这些项目研发成本高、周期长,建议江苏省及重点城市进一步完善卫星创新生态,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技术创新计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构筑卫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商业航天要形成其应用价值链。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副主任、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刘银年说,数据获取-处理-分发-应用的“数链”是商业航天的价值所在。目前我国大力推动卫星组网,“数链”将为“星链”赋能,更好地激活星网的商业价值。建议从应用端出发,由地方政府牵引行业应用,加大对数据开发、应用场景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引导大规模应用,进而带动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高质量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环节,形成商业闭环,推动商业卫星产业持续壮大。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储征伟说,卫星遥感数据可广泛用于监测城市扩张、道路建设管养、土地利用规划、大气污染、地质灾害治理等场景。当前,一面是城市生命线管理监测仍缺乏很多数据,另一面是社会资本投资卫星产业的回报率较低,亟需找到投入和回报之间的平衡。他建议,以政府为牵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高光谱卫星、SAR卫星等领域强化要素支撑,加强政策激励,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应用场景发展。
江苏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卢载贵说,卫星是江苏“1650”产业体系中重要的未来产业之一。作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卫星研制与应用的重要力量,2022年全省卫星及相关产业规模近400亿元,目前正积极布局“江苏一号”生态环境卫星。围绕打造具备全国竞争力的商业卫星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和应用体系目标,江苏将全面推动卫星生产制造、运营服务和融合应用全产业链培育,促进长三角空天地信息应用与产业创新发展,为推动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江苏力量。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主任陈希希说,江苏卫星产业科研强、制造实、潜力大。在区域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江苏应强化政策扶持,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做强企业主体,增强协同发展能力;加快基础建设,掌握自主供给能力;加强科研协同,培育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卫星+”融合,提高规模应用能力,打造江苏卫星产业发展高地,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助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肖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