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建邺区区委、区政府立足建邺工作实际,按照“十四五”规划路线图,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各项主要目标总体达到预期进度,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稳步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支撑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稳步迈进。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近两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36%,位列主城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2年完成160亿元,同口径增幅保持全市领先,近两年年均增长7.67%,达到6.8%的增长预期。金融产业增加值2022年实现368.61亿元,位居全市首位。202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8.46亿元,同比增长1.6%,高于全市平均2.4个百分点,近两年年均增长7.38%。截至2023年6月,全区市场主体数达11.82万家,居主城区第三。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全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92%,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88家,同比上涨34.07%。产学研创新平台2022年已达25家,同比增长8.7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幅超10%,信息软件营收在全市占比逐年上升,数字经济新引擎动力澎湃。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2022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16元,同比增长4.3%,近两年年均增长6.58%,超过了地区生产总值近两年的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5.58%)。2022年、2023年1-5月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均为86%。2022年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为83.51岁。2022年全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人数3.12人,较十三五时期增长了30%。截至2023年5月全区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为19.3%。2022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77%,全区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6.19次,同比增长12.55%。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近两年全区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年度规划目标,达标比例100%。2023年上半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例为80.7%。近两年区域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均为100%。

  治理体系日益健全:2021年、2022年、2023年1-5月全区法治建设满意度分别为92.91%、93.30%、92.50%。近两年公众安全感均达到99.5%,远超预期目标,持续位居省、市前列,其排名均是主城区第一、全市第二。2021年事故死亡人数0人,2022年事故死亡人数0人,中期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为全市最低,实现“双压降”。

  重点工作任务扎实推进

  重要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金融+科技服务业”主导产业强势发展。结合建邺资源禀赋,重点聚焦“金融和科技服务业+新一代未来产业”,加快推动“金融强核”工程,打造近4万平方米金融科技生态产业园,全区累计集聚金融类机构超1700家。总部经济引擎作用日益彰显。制定《建邺区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明确河西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定位,形成“一轴两廊一带”的总部集聚空间布局。从总部企业数量来看,自2012年南京市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开始以来,全区经市政府认定的总部企业49家(外资5家),总数居全市第一。全区累计集聚金融类机构超1700家,其中金融法人总部18家,区域总部或一级分支机构171家,金融集聚效应明显。全国互联网企业20强中有13家落户建邺,包括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科技华东总部、网易有道江苏总部、滴滴华东区总部等,河西总部经济集聚区已初见成效。“核心集聚区”磁吸效应倍级放大。全区GDP构成中,金融业占比已超30%,房地产业占比不到1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经济韧性和后劲不断增强。。建邺“基金群”累计投资企业超4000家、撬动各类社会资本超6000亿元。其中,投在南京的项目超1000个,投资规模超800亿元,已有6家公司上市,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乘数效应”不断显现。

  科创森林枝繁叶茂,市场活力竞相迸发。推进产业动能转换。牢牢稳住重大项目“压舱石”,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新开工项目数均排名主城区第一。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8个,中国广核集团江苏总部、中化粮谷全国总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江苏公司等一批“中”字头项目成功落地。聚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城科技园入选首批市级都市工业示范园区,江心洲新型公交都市先导区获批智能网联测试牌照,江苏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公司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其“大型泵站水利系统高效运行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涵养创新生态体系。以“012科创森林成长计划”盘活载体空间、以“建邺高新进园保”浇灌科创幼苗,不断为创新赋能增效,累计运营40个“园中园”、整合载体超20万平方米。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成立建邺创新港、技术转移建邺分中心。强化紫金山英才培育,选聘创新咨询委员,“海智湾”(建邺)国际人才街区出湾留宁率达92.69%,江苏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俄(江苏)创新服务联盟落地运营,创业黑马华东总部、黑马华东数字经济加速基地正式揭牌,生态科技岛经开区被确定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邺创新融合发展、创新开放程度综合指数主城第一,创新资源集聚发展指数全市第一。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客厅”品质提升。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截至2023年6月30日,PM2.5年均浓度3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9%,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上升7.2个百分比,河湖长制工作入选全省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支持名单,国、省考断面考核及夹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中央和省环保督察期间投诉信访问题全部整改完成。优化城市建管运行机制。坚持“基金+专项债+市场化”城市更新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加快虹苑新寓等老旧小区试点改造。采取“基金投+专业建+合资管+执法补充”综合方案解决停车难问题,河西儿童医院“沉井式”停车场、莲花片区立体停车楼正式运营,全年新增泊位超万个。优化城市长效管理综合考核机制,全面提升智慧养护能力,在国内率先实现过江隧道无人驾驶智能养护。持续深化国资托底接管模式,实现全区老旧小区基本管理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完成垃圾分类移交物业工作。打磨城市建设精品项目。注重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小规模、渐进式推出“南湖记忆”等一批精品城市更新项目。纪念馆东路口袋公园、南京国际友谊公园、全市首个海绵元素河长制主题公园相继开园。通过新建、改造、联合挂牌方式,加快布局一批“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加速推进路网建设,创意路、西城路等7条道路顺利通车,园区交通组织更加顺畅。

  民生改善持续发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民生保障扩面提效。2022年累计新增就业1.9万人、再就业5679人,获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率100%,退役军人服务站实现社区全覆盖。公共服务普惠提质。以现代化教育名区创建为引领,深耕教育内涵、优化资源布局、落实“双减”政策。新所街小学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区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深化医联体项目建设,推动基层医疗设施标准化,探索尊老金“触发即享”新模式,深化“互联网+护理”服务,运营一批物联家医智慧工作室,顺利通过全国健康促进区国家评估组考核评估。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每万人受援率全省第一。全力打造文旅IP,南京首个开放式文化街区——银杏里文化街区开街,获评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河西南京眼旅游区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城市韧性系统提升。专班处置房产、金融、教育等领域问题,实体化运作全市首家区级信访联席办公室,食品安全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以“数据战疫”实践为“南京战疫新战法”探索建邺经验。全季酒店集中隔离点与思园小区封闭管理工作,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实地检查肯定。

  深化改革先行示范,治理效能换挡提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聚焦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推动阵地前移,探索“政企合作”“政邮合作”“政银合作”新模式,实现“一站式”政务服务“就近办”“家门口办”。园区改革先行示范。建邺高新区代表南京,唯一入选全省开发园区规范化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名单。国企改革创出特色。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推进国有资产监管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有效提升国企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走在全市前列。街道改革形成亮点。《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区域基层社会治理》系列标准,成功申报四项南京市地方标准,“发现即处置,治理全闭环”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十四五”后半期工作要点

  “十四五”后半期推进规划《纲要》实施,计划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坚持聚焦金融,以“金字招牌”铸强发展筋骨。坚持把金融作为强区之本,紧抓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机遇,坚定不移推进重要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建设,为高质量发展筑牢“资本引擎”。

  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高峰引领产业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品质优先,以绣花功夫打造宜居城区。聚焦城市“内涵提升”,优化“三区一岛”空间布局,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中心,构筑高品质生活样板城区。

  坚持人民至上,以笃行实干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居民的“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进展。

  坚持深化改革,以机制力量释放更多活力。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不断解放思想、破解难题。

  坚持系统观念,以守正创新提升治理效能。着眼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制度体系,积极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治理建邺路径。(建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