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省阜宁县以“爱心民政”为抓手,聚焦困境和留守儿童,关注未成年人,搭建三个平台、建立三项机制、提升三个能力,努力擦亮“风雨‘童’舟‘未’爱护航”服务品牌,让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有力度更有温度。
搭建平台 织密儿童兜底保障网
一是搭建信息处置平台。阜宁县以儿童信息处置平台为抓手,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困境、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实现数据信息与服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完善发现及时、识别精准、信息翔实的困境、留守儿童信息收集上报机制。指导各村建立困境、留守儿童信息采集队伍,及时建立一人一档信息台账,严格按照“四色管理”模式录入平台实行动态管理,890名留守儿童全面落实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二是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整合全县未保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关爱服务资源,搭建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供给库,实现资源供给与需求精准衔接。利用资源整合平台广泛链接社会组织,激励他们参与关爱服务项目,打造关爱服务品牌,助力困境、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良性发展。三是搭建服务阵地平台。一年来共投入230万元,构建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落细落实阵地建设,新建了1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阵地,改造提升154家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点,有效整合全县30多家长者幸福食堂、社工站和儿童关爱之家,探索建设“一老一小欢乐之家”,充实和完善设施设备,吸纳志愿者、党员干部等参与日常管理,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建立机制 打通关键环节梗阻点
一是健全需求回应机制。依托未成年人信息处置平台,采集服务需求信息,助力供需对接和精准服务。将未成年人保护热线打造成困境、留守儿童的求助“直通车”。信息处置平台主动发现服务需求,链接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将需求通过系统上报并分流。各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有效回应需求,实现帮扶的数字化、智能化。二是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实行儿童主任岗位补贴与工作绩效挂钩,建立完善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培训机制和奖惩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有情怀、爱岗位、学业务、精本职、勇担当、保安全、知敬畏、守红线的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队伍,引导他们做未保工作的热心人、明白人、守护人、清白人。三是健全多方衔接机制。县未保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民政、教育、司法、法院、检察、团县委、妇联等重点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同,及时研究会商未保工作。通过政府部门、群团组织、村(社区)、学校、家庭等多方合作,激活关爱保护资源,引导全社会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综合保护体系。
靠实举措 共绘未保工作同心圆
一是提升基层工作能力。明确村(居)委会设置专职儿童主任,全县儿童主任和“五老”人员、爱心人士等本土化工作队伍人数达2850人,年内先后组织19个镇区的19名儿童督导和员和339名村(居)儿童主任业务能力提升培训2次,激励他们发挥好如实“报”、帮着“办”、经常“访”、随时“讲”、确保“安”的“五字经”功能,把温暖送到儿童身边。`二是提升专业组织能力。利用县级社工站建立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重点提供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能力建设、资源对接、社工人才实践等专业服务,一年来共培育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5家。2023年将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列为民生实事项目,组织实施了“爱心守护”“成长引路”“牵手筑梦”等实事项目。全县2148名困境、留守儿童的关爱走访任务全部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给儿童服务类专业社会组织,招募的379名“爱心守护人”每月上门不少于1次、服务时长不低于1小时。三是提升志愿服务能力。主动对接省委驻该县乡村振兴工作队,争取了定向资助志愿儿童关爱项目。依托大学生寒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以志愿服务方式参与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在儿童关爱阵地开展“红色宣讲员”“象棋少年班”“小小绘画家”培训及竞赛活动。开展“微心愿”行动,帮助255名困境、留守儿童达成小小心愿。为31名儿童实施“梦想小屋”改造计划,切实改善了儿童居住环境。为1700名困境、留守儿童举办“爱心暑托班”,帮助解决孩子休假在家无人看护的难题,同时让孩子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意义的暑假。(陈永生 葛万才 戴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