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产业的“风口”,常州市天宁区在产业链上说不上“段位”,但不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作为重要引擎的天宁开发区,在“小而精”“小而美”的路上不断前行,其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聚焦“高”“新”之路的不懈奋进与探索。
只有创新突破,才能跑得稳、跑得久。穿越周期,凯得新材料已找到了韧性增长的“钥匙”,凯得新材料是一家从创业之初就立志于将单一膜变成适应各个行业的多功能膜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依然保持10%以上的增长。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凯得新材料汽车行业离型膜的需求也迎来“井喷”,目前4条生产线24小时满负荷生产,离型膜单品的销售已突破3000万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
凯得新材料今年依然保持10%以上的增长
“离型膜的工艺参数比较复杂,又要粘又要不粘,品控非常重要。”常州凯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小平说,离型膜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油、防腐蚀等性能,能有效阻隔灰尘、油污和细菌等有害物质的侵害。离型膜适用于汽车零部件、车身涂层、内饰件等多个方面,为汽车制造和生产提供重要的保护与支撑。
在离型膜、医用膜站稳脚跟、实现稳步增长后,凯得新材料又研发了高科技含量的“棉花膜”,目前已出口巴西等多个国家,今年实现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企业70%多的产品都是中间产品,但‘棉花膜’是一款自主研发的最终产品,产品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江小平说,“我们要做小企业做不了的,大企业看不上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在寒冬中迎接旭日东升。”
与凯得新材料一样,始终保持创新态度的还有蓝博氢能源。这是一家专注解决制氢成本高等“卡脖子”难题的企业。15年来,蓝博氢能源的制氢装备历经三次升级换代,实现“瘦身”近一倍。企业自主研发的站内制氢加氢一体机设备,将氢气的使用成本降低了近30%,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小型制氢设备目前市场占有率的60%—70%。
在工业领域,蓝博氢能源已与中石化、中海油、中化氟源、山东恒源集团常州伊思达、常州联谊特种钢、台化集团等优质客户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新能源交通领域,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中石化合作建设了大连中石化加氢站,站内制氢装置产氢量1000Nm3/h,成为国内加氢站供氢技术的优秀应用示范。
“氢能宝藏的打开,需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常州市蓝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成俊说,蓝博氢能源向客户提供的制氢设备总规模已超过每小时20万标准立方米,一年可以满足100台制氢加氢一体化高效设备的市场需求,随着氢能成为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蓝博氢能源将迎来发展的快速上升期。
江苏中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平均以30%的速度不断增长。走进中钧能源数字化生产车间,一排排机器手臂上下挥舞,一次次激光焊接高速流畅,车间正在加班加点制作储能设备……
中钧能源数字化生产车间
嗅到了新能源发展潜力的中钧能源,在创立初期便致力于在储能领域的细分市场做大做强。自2023年4月搬入园区以来,已投入2条动力与储能锂电池模组及PACK全自动生产线,年系统集成能力至少可达6GWh。
“新能源领域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能不能持续抓住行业风口,迈向‘精而强’,最重要的还是要专注产品研发及对细分市场的开拓。”中钧能源总经理陈文说,中钧能源将依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和应用场景,不断实现“量体裁衣”式的非标定制化生产,实现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谁能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谁就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常州市天宁区委常委、 天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海鹏表示,开发区将继续抢抓产业快速发展的“风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产业链把控力、竞争力,打造“乔木顶天立地、灌木成群结队、草本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助力企业在新赛道上“抢跑”“快跑”。(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