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期评估报告已经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主要内容如下:
经济社会主要指标概述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60.2亿元和576.7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加47.1亿元和63.6亿元,实际分别增长7.6%和2.2%。202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4.01亿元、增长5%。
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1%,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18家,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13.7件。
产业发展质态逐步优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在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36.2%、31.3%,两年平均增速达到33.7%,2022年新材料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均超过百亿元,分别达到103.9亿元、112.8亿元、143.5亿元,2023年上半年四条产业链产值增速均超30%。2022年水产业产值达到54.9亿元。2021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3%,2022年下滑1.6%,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2023上半年增速回升至21.6%。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2021年、2022年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比例均为100%,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两次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创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021年、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4.4%,两年平均增速6.8%。2023年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2岁,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在2023上半年达到3.6人。
社会治理效能稳步改善。2021年、2022年法治建设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群众安全感保持在较高水平,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达到99.5%、99%、99%
重点任务有序推进
聚焦科技赋能,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显著增强。“十四五”以来,累计推动促成实施产学研项目93个,合同总金额超5188万元,累计帮助申请“苏科贷”“宁科贷”等科技贷款超45亿元。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大力实施“紫金山英才·高淳计划”和“名校优生”入淳计划。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获评江苏省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区和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科技创新成效显现。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获评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区。
聚焦强链补链,着力增强产业韧力
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现。聚力打造凸显高淳特色的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其中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产业3个产业集群超百亿。聚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入选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名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落户运营。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构建。高淳电子商务产业园获评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固城湖螃蟹交易市场创成首批“省级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现代农业彰显活力。“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6万亩。创成全国首个以螃蟹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园,“高淳模式”获得全国河蟹产业科技创新奖,获评“河蟹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十强”,固城湖螃蟹产业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聚焦空间展拓,扩大城乡发展张力
规划布局持续优化。强化空间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完善全区和街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村庄规划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市功能综合提质。基本形成以溧芜高速、宁宣高速、G235、S204、S246、S269、S360等多条国省道为干线,县道为支撑,乡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体系。宁宣高速高淳段建成通车,环湖线、北岭路西延及跨官溪河桥梁工程建成投用,宁宣高铁完成高淳站选址。建成投用110千伏秦仙输变电工程,投运全市首个加氢站。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实现农村标准化公厕和生活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全覆盖,创成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全区城乡供水入户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2022年底,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宜居村59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8个,创成美丽庭院4.6281万户;创成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区。
聚焦民生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效力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6:1。2022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提高到535元/月。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1050元/月。营造全龄友好环境。实现农村自然村服务半径全覆盖,创成全市首家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区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居全市首位,公办普惠托育体系建设工作获得2022年度省政府督察激励。就业优先护航经济发展。2021-2022年面向重点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0175人次,新增高级工、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1222人。支持企业自主开展各类培训,2022年发放167家单位培训补贴89.4万元。公共服务优质供给。“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实现镇街全覆盖,困难人员医疗救助率达100%,“十四五”以来, 54.5万人次困难群众享受医疗救助待遇,发放医疗救助保障资金9679.5万元。高淳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江苏大学附属高淳医院挂牌成立。实现省级卫生镇街、卫生村全覆盖。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新增小学和学前教育学位4680个,有效缓解入学入园压力。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成功举办国际慢城马拉松赛、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帆船赛等大型赛事。扎实建设文明乡村,固城街道蒋山村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聚焦绿色发展,涵养生态价值助力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79.6%,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3%。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全省首个有机水稻固碳减排示范基地在淳揭牌。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增耕地约1.9万亩,盘活低效用地3000余亩,两次获省级耕地保护表扬激励,获评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实现全覆盖,获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创成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区、“中国天然氧吧”,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立全国首个县域CEP核算体系,成为全省改革试点和全市“一区一特色”改革事项。
聚焦和谐稳定,优化社会治理能力
各项改革走深走实。统筹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城乡融合改革获2022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实施外贸主体倍增计划,创成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获批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试点。营商环境提档优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范围全面延伸,网上设定事项“不见面”审批率达100%。社会治理创新提升。“一网统管”指挥调度平台获全国政法工作创新案例,量子通讯加密城域网入围国家工信部“2022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应用示范案例)”。立足区域特点建设特色品牌,“高淳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已成功通过民政部验收,获评“省级双拥模范区”称号。平安高淳、法治高淳建设持续加强。成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法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市率先实现镇域“一支队伍管执法”。
“十四五”后半期工作要点
聚焦发力实体经济,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全力以赴做大项目增量、做优产业存量、提高发展质量。
加快激发创新活力,厚植跨越赶超新动能。主动融入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奋力推动“创新兴区”战略高效落地落实,在创新驱动中释放地方发展活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持续推进生态立区,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持之以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高淳。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开创城乡统筹新局面。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齐驱,奋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加快构筑功能互补、协调联动、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发展局面。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建设高标准南京副城。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有质感。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共建幸福和谐新家园。实施促进共同富裕各项举措,推动百姓富裕富足、服务普及普惠、保障更全更优,在省市推动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争当改革创新探路率先突破者,精准谋划改革创新举措,注重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蓄积高质量发展强劲势能。(高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