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市淮安区持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大调研中聚焦“养老服务”这一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持续优化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适老化改造,让居家养老更安心

  “有了这些助老设施,老母亲的生活方便了许多。改造花费的3080元也没让家里出,都由政府承担了。”谈到淮安区开展的适老化改造工程,博里镇三角墩村村民张登举感触颇深。

  张登举的母亲今年87岁,腿脚不便,生活起居全靠子女。镇里在走访调研中,详细询问了老人的情况后,将他家列入适老化改造名单,为老人量身定制了改造方案。如今,卫生间里坐便椅、防滑垫、洗澡椅一应俱全,卧室加装了床边扶手。此外,感应夜灯、放大镜指甲剪、家庭药箱、老人购物车等贴心物件也让老人的居家生活便利不少。

  根据老年人需求以及生活习惯,淮安区遵循一户一策原则,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配备到位”5个方面制定专属改造方案。截至目前,全区360户符合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以及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等条件的家庭完成了适老化改造,投入改造资金109.64万元。

  社区助餐,让老年人暖胃又暖心

  白灼大虾、菠菜炒蛋、海带烧肉……中午11点多,淮安区淮城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菜一字排开,20多名老人有序排队取餐。“家门口就能吃到热乎饭,每天花样都不同,价格便宜又实惠。”自从这个助餐点开业,家住附近的陈龙宽成了这里的常客。

  为了解决孤寡、空巢、独居和高龄等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淮城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了这个社区助餐点,并根据老年人用餐习惯、饭食特点等,制定就餐计划,让老年人随时都能吃上营养、热乎的“暖心饭”。

  一碗长者饭,情系千万家。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淮安区走访调研了老龄化程度高的安置小区和留守老人集聚的农村地区,探索“社区食堂”服务,建设2个老年人助餐试点,并对助餐点位用餐空间、食品安全、操作流程各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指引。

  日间照料,让老年生活更舒心

  初冬时节,淮安区山阳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院内,陶大爷和同伴正在下棋,说到现如今的日子,大爷乐得合不拢嘴:“我们在这里,住得宽敞,吃得舒心,每周餐谱不重样,还经常举办各类活动,还有人一起下下棋,打打牌,享福啦!”

  11月份刚投入使用的养老服务中心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建筑面积约800平方,中心内不仅有棋牌室、健身室、阅览室、银发顾问室、心理咨询室、餐厅、理发室、助浴室等满足老人日常活动需求的设施,还配有日间照料室、理疗室和康复室为老人提供保健服务。

  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全面舒适的养老服务,淮安区先后投入1.5亿元建设2.8万平方米的淮安区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城区一个街道一家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的覆盖标准。同时,充分利用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以居家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针对高龄、失能等不便到达活动地点的老年群体,还推出上门助餐、助医、助洁等“个性化”养老服务项目,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老年人享受身边、家边、周边的高品质养老服务。(黄洁 陈曦 徐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