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对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中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盐碱化素来被称为土地的“顽疾”,改良治理盐碱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从白花花的盐碱地,到绿油油的丰产田,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科技公司(下称“科技公司”)是如何啃下盐碱地治理这块“硬骨头”的呢?立下“愚公志”,铆足干劲突破技术难点;挑上“金扁担”,扎根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以科技赋能高水平创新,以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沿海科技公司给出的答案。
揭榜挂帅,激活科技春江水
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在项目为王的时代,科技公司秉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着力创造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强科技创新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公司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挖掘盐碱地治理开发潜力。
通过联合研发,研制土壤改良剂9个,筛选17份耐盐蔬菜品种和33株增强水稻耐盐胁迫能力的功能菌,构建微咸水梯次利用技术和隔层阻盐技术、绿肥粉垄耦合技术和不同作物种植技术,优选8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高效种植模式。
自主研发,奋楫争先立潮头
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想发展,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科技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
依托内部金东台耕地质量提升与盐碱消减技术集成项目,研发低盐、酸性、长效、高有机质的盐碱地专用自主配方有机肥,并根据不同细化场景迭代优化,延伸产品链,形成土壤改良工程专用、稻麦油专用、西兰花专用等有机肥配方。其中,土壤改良工程专用有机肥在仓东土地整治项目(一期)应用推广,中试面积达2000亩,土壤盐分含量降低至2‰以下,有机质含量提高至10 g/kg以上,实收水稻产量高达554.75kg/亩,成功实现了自主配方从实验室样品到产品的跨越。
成果转化 科研示范展风采
为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科技公司在三仓片垦区创建科研示范区,打造土地业务链企业自主技术与产品研究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样板和对外合作项目孵化平台。通过技术筛选与集成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改良产品和地力提升技术。鱼塘底泥资源化综合利用、耕作层构建技术、复垦耕地暗管排水高效降盐节地技术、生态护坡技术等多项技术研究在此孕育而成。
降盐控盐、地力提升、蔬菜适应性改良与健康管理等技术集成模式在东台、剑丰和凌洋试验田进行集成示范,取得显著成效。剑丰农场整体水稻产量较对照增加19%~24%,油菜产量增加17%~26%,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0.3 g/kg增加至23.7 g/kg左右;凌洋公司西兰花实际产量1825.3 kg/亩,较项目未实施前增产168.4%,较目标产量增产128.2%。(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