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海县贯彻执行“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年”专项行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积极追求目标,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引力场”。

  提高服务效率,打造优质政务环境。为创造优质政务环境,东海县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努力提升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和效率。一系列“放管服”改革措施逐步实施,包括一网通办、并联审批等,推动“拿地即开工”和“联合验收”等服务措施深入发展,政策要素的保障也得以加速释放。为提升审批效率,探索对审批事项进行优化整合,通过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涵盖立项用地、工程施工、竣工验收许可的三个工程建设审批综合窗口。同时,实行“一窗受理”模式,推行不见面审批,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窗受理、一次告知”,减少企业办理手续的次数,更好地服务企业。另外,县政府还推动部门协作,实施并联审批,7个项目包括悟飞智能逆变器、电动自行车循环综合利用基地、汽车循环综合利用基地、太平洋石英半导体(三期)等成功实现“五证齐发”“拿地即开工”。截至今年,全县共办理57件“不见面、不对应”的审批发放施工许可证。

  精准服务企业,创新“晶诚营商”平台。为实现问题导向的精准服务,东海县尝试建立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为核心的“晶诚营商”平台。将22家政府执法部门,包括生态环境、税务、应急管理、消防等,全部纳入平台。基于产值、纳税等关键指标,结合东海特色产业,逐步选择了一些企业作为“扫码入企、执法打卡”企业接入平台。同时,制作了铜牌,标有“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字样和小程序码,悬挂于各企业入口显著位置。今年以来,纳入“晶诚营商”平台的企业数量从100家增加到了200家。为解决突出的营商环境问题,东海县展开了专项治理行动,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征求了有关营商环境和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目前,“晶诚营商”平台已纳入200家企业。

  推动企业发展,整治营商环境问题。为积极推进企业纾困,东海县通过开展整治破坏营商环境行为专项行动,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民营企业家等多方面的力量,及时发现、收集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强化了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以确保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同时,认真贯彻执行由省委巡视提出的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百家企业”专项调研、市转办单等上级反馈的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在整治营商环境的过程中,东海县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多种途径,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问题整改力度。为全面加大问题整改力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东海县将“补短板、强弱项、改问题”确定为工作的重点。在系统梳理各类短板弱项和具体问题之后,制定了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同时,注重了解企业家的实际感受,积极组织了县级企业家恳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通过与企业家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各乡镇(街道、场)和园区也相继召开了企业家恳谈会,进一步拓宽了问题反映渠道,提高了问题解决效率,解决了一批难题,提升了企业满意度,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普及政策知识,发挥传播媒介作用。为将苏政“42条”、市惠企纾困“60条”、县纾困解难“60条”等惠企利民的政策解读到位,宣传到位,传播到位,东海县充分发挥了《东海日报》、东海电视台、微平台、综合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不断丰富宣传方式,确保企业和个人“应享尽享”“直达快享”。同时,对于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通过报纸、电视、微平台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指名道姓的通报曝光,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目前,已经立案查处了23人,对13人进行了党纪政务处分,对3批9人通报了典型案例,解决了2件民生实事,落实了3项重大惠企政策,创新完善了13项机制制度。为了挖掘全县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的好做法和好典型,通过设立专栏、专题进行对外报道,全方位展示改革成果和经验。(李晨曦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