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朱柏庐与《治家格言》在昆山市举办。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邱新立,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郁波,新华日报社副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高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宋吉述,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昆山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管凤良等出席论坛。
邱新立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家训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家经验总结,凝聚着先人的生活智慧和社会价值判断。流传至今的历代家训,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并且跨越历史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以高度凝练、警句迭出、意蕴深远而闻名于世,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以《治家格言》为代表的家训文献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极宣传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行为规范,发挥家训在家庭细胞中的劝诫、教导、育人作用,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包括地方志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希望进一步挖掘《治家格言》为代表的家训经典的时代价值,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助力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在全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郁波在致辞中指出,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留下无数名人修齐治平的典范样本。一代又一代的江苏人,通过家训家风绵延着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涓涓细流,最终汇聚到中华文明的浩瀚大海。《治家格言》三百年来历传不衰,超越了传统家训维护一氏一族的局限性,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当契合,无愧于“治家之经”。要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更好推动以《治家格言》为代表的、优秀家训家教家风文化资源的赓续弘扬,推动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
管凤良对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在昆山举办论坛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昆山宛如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是历史悠久、人文鼎盛,一面是活力无限、经济繁荣。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助力昆山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上探索新经验、取得新成果。
论坛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徐勇,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王卫平作主旨演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光磊,黄山市博物馆原馆长翟屯建,中共昆山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董姝懿等专家学者参与了随后的圆桌会议。
徐勇的演讲叙述了中国传统家训从训诫活动到文献形式、从非规范性家训到规范性家训的发展历程。《治家格言》作为文献形式的规范性家训,对传统家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全篇以偶句写成,以家庭为对象,不仅描摹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实情,而且寄寓着传统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他提出了“家训的社会化”这一概念,来说明以《治家格言》为典型的家训已不再是一家一族的私有财产,而成了全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其内涵拥有着跨越时代的价值。
王卫平的演讲将《治家格言》定位为苏州地域文化的产物。他介绍了明清时期苏州家训兴盛原因及特点。流寓江南的北方氏族为重建家族,积极修谱立训,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家谱家训的兴制奠定了物质基础,重文重教的地域文化营造了诗礼传家的氛围。这一时期苏州的家训既有与其他地区家训的相同之处,又因苏州的地情而表现出自身的特色。读书修身而非追求仕途是苏州家训强调的重点,“工商皆本”、积极治生的观念也在苏州家训中屡见不鲜。家训中“禁约”尤多且重视“行善”,体现了苏州家族对社会治理的重视。剖析家训背后的道德观念,可以看出《治家格言》对明清乃至现代苏州社会风气都有着积极影响。
随后进行的圆桌会议,由广陵书社总编辑曾学文主持。访谈中,郦波详解了《治家格言》何以被称作“治家之经”。古人的“格言”是一种“训格之言”,专门用于教育。古代教育的主阵地是私塾和家塾,主要的学习内容便是家训,而《治家格言》更是家训中旗帜性的代表。从古至今,家训文化所承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都极其独特与重要。
朱光磊结合朱柏庐的理学家身份,分析了《治家格言》的理学内涵。如果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参照来审视《治家格言》,那么治家就是以齐家为中心的修行工夫,书中的道德教诲就具有不同层级的工夫论意涵。《治家格言》贯彻了“格物致知”的穷理方法、“诚意正心”的己意抉择与“修身齐家”的伦理教诲,其内容与朱柏庐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具有高度一致性。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虽然诞生在明清之际,但对于当下的家风家训建设仍旧具有启示意义。
翟屯建解读了《治家格言》在徽州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他表示,明清之际徽州与昆山的关系十分密切,徽商等社会群体的流动促进了《治家格言》在不同区域的传播,朱柏庐的治家思想也与儒风独茂的徽州社会土壤相适应。《治家格言》在徽州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徽州人或将其摘抄为警句、创作为书法,或将其融入家庭装饰,甚至写入家谱之中。《治家格言》在全国的影响之广,从在徽州的流传可见一斑。
董姝懿介绍了昆山在传承弘扬独特家训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清代县令廖纶考证了朱柏庐为《治家格言》的作者,并为其重修祠堂、篆刻碑文。2012年,昆山市文管所将朱柏庐祠堂墙上的残缺石碑予以补刻,使其恢复基本原貌。昆山多处路、桥、社区等皆以“柏庐”命名。昆山开发区高级中学成立朱柏庐治家、治学思想课程基地,研发《治家天下朱柏庐》校本教材,举办“柏庐讲坛”活动;柏庐实验小学以《治家格言》作为校本教材,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22年,在朱柏庐先生逝世三百多年后,《朱柏庐全集》(三册)也得以出版。昆山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其发展之路少不了《治家格言》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中国地方志学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协办,昆山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江苏地方志》编辑部承办,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广陵书社昆山分社具体承办。
论坛上发布了昆山地方志创新成果。近年来,昆山地方志办公室聚焦修志编鉴主业,全面、忠实记录昆山发展进程,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区镇年鉴全覆盖、旧志整理再版全覆盖、区镇地方志工作站全覆盖、旧志导读体系全覆盖、村志编纂镇域全覆盖。
为进一步加强朱柏庐与《治家格言》的研究和弘扬,论坛上“朱柏庐史志研究会”宣告成立。现场还通过扬州广陵书社“雕版印刷工艺传习所”大师演示雕版印刷、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师生诵读表演等环节,展示了《治家格言》多样的传承方式。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相关处室同志,苏州市及所辖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同志,特邀嘉宾与论文作者、相关媒体记者以及昆山市有关部门同志等参加论坛。会前,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和《江苏地方志》编辑部还发起社会征文,为论坛的顺利召开做了充分学术准备。论坛上,播放了朱柏庐与《治家格言》专题片。每位与会代表都收到了《江苏地方志》“治家之经”专题期刊和《治家之经》论文集。(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