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深刻把握建设农业强国、强省和强市的内在逻辑,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制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路线图”“责任表”,奋力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形成了以优质稻麦、绿色蔬菜、规模畜禽、海淡水产、特色林果、食用菌菇为特色的六大百亿主导产业,坚持把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摆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港城农业高质发展助跑农业强市建设
农为政本,食乃民天,优质稻麦扛起粮食安全使命担当。确保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全市现有耕地面积557.7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9.07%,居全省第6位,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超70亿斤,居全省第5位。下辖的东海、灌云、灌南以及赣榆区均为产量过10亿斤的产粮大县,东海县为产量过20亿的超级产粮大县。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其中,小麦面积369.09万亩,总产量145.29万吨,水稻面积314.5万亩,总产量190.08万吨,种植品种皆为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其中优质食味稻米占比达48.7%。东海、灌云、灌南多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东海多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机械采收助民,高标农田利民。在传统农业稻麦实现更重收全程全面农机作业的同时,大力拓展实施渔业、林果的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无人农场建设,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三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水平达98.5%,获评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3万亩,占耕地比重超80%。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5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46万亩,带动项目区人均节本增收300元以上,土地租金亩均提高100元以上,粮食亩均增产100斤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市级竣工验收工作,连续多年获省厅通报表扬。
构建规模优势,推动品牌发展。全市建成青口盐场等57个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面积102.7万亩,涉及经营主体2524户;拥有稻米加工企业60余家,年稻米加工能力在50万吨以上。建设13个“味稻小镇”年产优质稻米100万吨以上,成为带动全市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时代标签”。推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大米品牌”“土地托管服务+粮食加工包装+电商销售/订单销售”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培育生产经营主体506个,其中粮食生产主体401个,社会化服务主体73个,产业化经营主体32个。连云港市累计获得“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4项、十大创优品牌6项、特等奖8项、金奖15项,“江苏十佳稻田综合种养大米”特等奖2项、金奖2项。“东海大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注册成功“东海大米”集体商标。
绿色蔬菜妆点百姓餐桌丰富多彩
保证蔬菜产量,稳定百姓民生。严格按照江苏省“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要求,坚持把蔬菜生产保供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基础工程,发布实施《连云港市“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规划(2021—2025)》。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22.7万亩,居全省第七,总产量379.13万吨,居全省第六。种类主要为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绿色蔬菜占比达60%。设施农业播种面积54万亩,占地面积30.83万亩、建筑面积24.4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播种面积15.68万亩、大型连栋温室2.68万亩,占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34%。
利用科技赋能,全程绿色可控。连云港市农业科教资源与技术力量省内领先,蔬菜生产水平较高,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初步建立了“轮、控、改、替”全程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蔬菜设施化生产比例达45%,建有绿色蔬菜产业基地229个,新增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11个,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72处,获评省级绿色蔬菜产业特色县(镇)2个、味美菜园7个。
推动品牌发展,构建体系链条。东海县已成为苏北鲁南最大的西葫芦、西红柿种植和批发集散地,灌云县建成全国最大的芦蒿生产基地之一。区域品牌逐渐壮大,形成东海西红柿、灌云芦蒿、赣榆茄果类、市郊叶菜类等设施蔬菜优势生产区,培育了一批特色蔬菜区域品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产销活力有效激发,田头初加工与冷链体系加快发展,农超对接、社区直营、中央厨房、电子商务等流通新业态不断涌现;“走出去”步伐加快,出口贡献稳居农产品各产业之首。
规模畜禽稳定肉蛋供应保障民生
提升畜禽养殖产量,保护特色品种体系。连云港市是畜禽养殖大市,生猪、家禽、食草家畜、特种经济动物为四大主要养殖品类,2022年畜牧业产值已达百亿规模,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6%。全市生猪饲养量419.1万头,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存栏159.4万头,居全省第四位;出栏259.7万头,居全省第三位,连续两年在全省生猪生产考核中排名第三位,所辖东海、灌云、灌南三县和赣榆区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全市奶牛产业养殖总量2.65万头,居全省第二位,肉鸡产业饲养量8007.7万羽,居全省第二位。鹌鹑、水貂和狐狸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养殖量达1000余万只,居全省首位,是连云港市的养殖特色。拥有东海老淮猪、苏北毛驴、徐海鸡等地方品种,同步推进有六十年本地自繁自养历史、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优、母性好、繁殖率高的灌南黑猪申报地方品种的育种和保护工作。
制定行业政策导向,引领社会化服务示范。目前连云港市的养殖总量、规模化程度、科技水平、产业化发展等已基本处于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迈进的历史节点。全市现有国家级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45家,建成省级以上生猪产能调控基地33家,居全省第四位。全市建成万头以上猪场56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7个、10万只以上蛋禽场6个、千头以上奶牛场3个。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构建,全市建立66个动物防疫服务公司,形成覆盖动物防疫五类16项服务的“1+N”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主体多元、供给充足、服务专业、机制灵活的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新格局,相关做法写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入选第五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叫响了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的“连云港品牌”、“连云港标准”。
拥抱创新技术,产业全链发展。推广了生猪发酵床养殖、生猪标准化养殖、肉鸡高架床养殖、肉鸡笼养、优质水禽集约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奶牛全混合日粮应用(TMR)及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肉羊适度规模高床舍饲育肥技术、禽流感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动物疫病防控等20多项新技术,构建了畜禽生态、高效、可持续、循环经济等种养殖新模式。在生猪产业上,以灌南牧原、东海温氏、灌云立华、北欧农庄等企业为抓手,夯实生猪产业基本盘,以连云港丹育种猪技术有限公司、连云港温氏种猪场、牧原种猪场、立华种猪等一批起点较高的种猪场为突破,完善种猪良繁体系。在家禽产业上,以温氏(东海、灌云、灌南)、东米养殖有限公司、江苏绿生园农牧有限公司、启迪蛋鸡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拓展家禽及蛋禽产业生态圈,以连云港温氏种鸡场、连云港桂柳家禽有限公司为契机,建成集饲料加工、种鸡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肉鸡产业体系。以江苏冠红禽业有限公司的特色鹌鹑产业和连云港瑞丰养殖有限公司的毛皮动物养殖企业为补充,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推进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形成“标准化生产—特色加工—现代流通体系—终端市场”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海淡水产由近及远探索战略纵深
陆海统筹,综合健康种养。推进陆域、近浅海和深远海三大板块协同发展。202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7.61万吨,同比增长4.38%,位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海产品产量46.57万吨,占全省的34.5%,居全省第二位。发展水库大水面生态渔业,以石梁河水库幸福河湖清水进城行动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推进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的意见》,组织编制《石梁河水库生态渔业规划》,培育水库生态渔业品牌,推动石梁河水库建成高效养殖平台9个,布设高标准网箱15800只,打造水质良好、环境优美、生产规范、三产融合、品牌独特的生态渔业综合体。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省级现代渔业园区3个。连云港苏鲁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获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全省唯一的“部省共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连云港市培养的青蛤新品种获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认定。
向海图强,加速布局深蓝。全市发展海洋牧场区超170平方公里,紫菜养殖面积超25万亩,居全国首位,牡蛎养殖面积超10万亩,亩均产值8000余元。获批“赣榆梭子蟹”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云港紫菜”、“赣榆虾皮”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中国渔业协会授予连云港市“中国紫菜之都”称号,赣榆区成为全国藻类体系“一县一业”紫菜产业示范县。渔港经济区建设拉开框架,渔业发展走向深蓝,建成国家中心渔港2个、一级渔港3个,二级渔港2个,赣榆区获批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项目,是全省第2个试点单位。海州湾海域、秦山岛东部海域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个,全省仅3个。连续四年实施国家毛虾专项(特许)捕捞,相关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推广。建成国内首艘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连云区高值化工利用产业园项目有序推进,届时,连云港市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南极磷虾产业集聚地。
特色林果助力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稳固林果基本盘。全市林果产业总产值50.1亿元,经济林果面积28.85万亩,年产经济林果38.40万吨,以桃、葡萄、梨、草莓、猕猴桃以及蓝莓为主,带动就业10万人。谢湖大樱桃、石桥黄桃被农业农村部认证为“地理标志产品”,黄川草莓、石梁河葡萄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赣榆区塔山镇金公猕猴桃、黑林镇蓝宝宝、臻甜蓝莓、东海县帕蒂亚葡萄等,在省内外都具有知名度。
开辟花卉新格局。连云港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花卉产地,是我省主要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全市已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花卉基地、园区,主要生产百合、郁金香、非洲菊、玫瑰等鲜切花;蝴蝶兰、红掌、风信子等高档观赏花卉,拥有花卉市场10个,花卉企业2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个,花卉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东海百合花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
挖掘茶叶真品质。全市茶园面积3万多亩,年产茶470吨,其中江苏省绿色优质茶叶基地0.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茶叶品牌12个,获批生态茶园2家,工商注册茶叶生产企业和生产合作社22个,第二十届“陆羽杯”名特茶质量评价活动中3家企业品牌云雾茶分获特等奖、一等奖,连云港市小村茶园获得“全国最美茶园”荣誉称号。以连云区、云台山景区的云雾茶,赣榆区夹山、龟山的绿茶为支撑,推动连云港茶叶品牌建设,培育“连云港云雾茶”“赣榆绿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培优“花果山”“徐福茶”“大伊山”“芦阳春”等十多个茶叶品牌。
食用菌菇引领工厂生产模范带头
产业集群格局稳,产业龙头技术强。食用菌产业各涉农县区均有分布,覆盖到全市19个乡镇,栽培品种由过去较为单一的品种发展到杏鲍菇、双孢菇、海鲜菇、羊肚菌等近20余种,栽培方式从大棚栽培逐渐向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周年化栽培方式转变。形成了以灌南杏鲍菇、双孢菇,灌云真姬菇、香菇,东海金针菇、鹿茸菇,开发区食用菌装备等区域优势的食用菌产业集群“菌种+菌菇+装备”发展格局。全市食用菌工厂化企业46家,其中新三版上市公司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工厂化生产面积2109万平方米,工厂化比例占90%左右,全市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量占全国工厂化生产总量的20%左右,拥有双孢菇、杏鲍菇两个单品的产销量全国冠军产业,工厂化食用菌总产量约占江苏省55%,全市工厂化食用菌企业集聚度、自动化生产水平、规模和产能均居全国前列。全市工厂化、集群化发展已成为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的最大特色。
构建良好生态链,形成农户致富链。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链以企业、合作社和大户为主体,向上联接市场,向下带动或务工或自种的农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致富产业链,有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金针菇每667m²收益可达40~50万元,杏鲍菇、海鲜菇等珍稀品种667m²效益则高达80~100万元,农户大棚生产秀珍菇、茶树菇,每667m²纯收入达6万元以上,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12000余元。食用菌产业有效消化稻麦秸秆等农副产品,出菇后的废菌渣可作为基肥和有机肥,保护生态环境起到关键性作用。
品牌品质有保障,菌连天下美名扬。有10家食用菌企业入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十批)认定名单,成为江苏省首批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的食用菌企业。“菌·连天下”品牌从“种产品”到“树品牌”实现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影响叠加,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和综合影响力日益扩大。“灌南金针菇”登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先后荣获“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江苏省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县”等荣誉称号,该县持续擦亮“菌都灌南”名片,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日前,连云港市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三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这是连云港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荣誉,是连云港打造农业强市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陈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