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苏中板块”的扬州,历史底蕴深厚、产业特色鲜明、工业体系完整,2022年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开票销售达4800亿元。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扬州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创新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498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8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持续提升。
拓成效、谋长远。今年9月,扬州发布一揽子政策措施,定下“制造强市”的总基调,围绕深化主导产业集群及新兴产业链培育,实施六大行动,全力打造“613”产业体系,并明确到2025年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超1万亿元,为建设“创新引领、产业兴旺”好地方强化产业支撑。
直面“三重压力”,产业发展步入“深水区”
回溯过往,扬州工业从“两爿半厂”起步,1984年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汽车、船舶、机械、集装箱等为代表的“八龙起舞”规模经济,而后“323+1”产业集群竞相绽放。70年奋进激昂,从解放初工业产值不足一亿元到而今历史性突破一万亿元,扬州“工商基因”得以充分激活。
2022年,扬州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位列江苏省第三,较上年提升五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2%,列江苏省第一,较上年提升五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扬州较2018年提升18位,创新生态指数首次跻身长三角城市前十位。今年1—8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4%,增速位列全省第一,49个项目列入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数量居全省第三。
“当家产业”逐渐成型。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化工新材料产业保持千亿规模,2022年造船完工量居全省第二,占全国比重约13.5%,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丰尚、亚威股份、金陵特涂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为扬州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新时代新征程,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扬州产业发展逐步进入“深水区”。
从外部环境看,扬州地处江苏中部,经济体量在江苏13个地市中,长期处于第7位。在高层次人才及重大项目吸引力上,扬州不及南京、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同时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其土地、劳动力、政策等要素资源优势也日趋减弱。成大业,忧患始。新形势倒逼扬州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特质,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
从产业结构看,扬州具备传统优势的石化、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重化工业,以及较为完备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布局不够深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较少,新动能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尚未能充分发挥。
从发展生态看,随着扬州产业进阶和规模化,其发展逻辑正从注重速度向注重质效转变,需更加侧重创新力、竞争力。扬州工业基础扎实、园区发展成熟,但领军企业、头雁型企业数量较少,且大多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生产环节,产品互补性不强。同时与先进地区相比,产业集聚规模仍偏小,未能产生产业规模效应。
发挥“比较优势”,勾勒创新发展“路线图”
区域竞争,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在经济发展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扬州如何把握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重塑新的竞争优势?扬州清晰勾勒发展“路线图”,提出“提升6大主导产业集群,攻坚突破13条新兴产业链,聚力打造‘613’现代产业体系”。
“613”产业体系是原先“323+1”产业集群的“升级版”,彰显全市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与信心。“613”产业体系按照“产业集群+产业链”形式调整,包括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6大主导产业集群,以及航空、工业母机及机器人等13条新兴产业链,在提法上与全省“1650”产业体系提法保持一致,有利于服务全省现代产业发展大局;在产业上更加聚焦,有利于指导各地进行新一轮产业布局,市县协同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链。
扬州提出,目标到2025年,力争形成2—3个规模超2000亿元的地标产业,总量过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链超10个,实现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超1万亿元,其中“613”产业体系工业开票销售达8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55%。
乘势者行,扬势者成。扬州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自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以产业链为主轴,推动“点线面”协同发展,加快稳链、补链、延链、强链,致力形成协同联动、竞合共生、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多年来,扬州始终把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坚持整车升级和零部件专精特新“两手抓”,加快推动汽车产业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聚力打造具有地标意义的汽车名城。
“疾风知劲草”。历经几十年的培育和积淀,扬州已拥有上汽大众、潍柴亚星、江淮皮卡等知名车辆制造企业,亚普股份、潍柴扬柴、李尔汽车等超300家零部件企业,纳力新材料、比亚迪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项目,形成仪征汽车工业园、江都汽车产业园、扬州(邗江)汽车产业园三大园区,全市整车产销量稳居全省前三。2022年,扬州汽车产业开票销售实现777亿元,入库税收实现28.4亿元,稳居重点优势产业榜首。9月21日,在扬州召开的2023国际汽车轻量化大会暨展览会上,16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近65亿元。
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让韧性十足的扬州在现代化征程中,持续构筑新的比较优势。
今年以来,扬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实施数字赋能产业、应用场景培育等“十大工程”,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仙城工业园的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化金属板材加工解决方案供应商,近年来先后投资近3亿元,打造集管理、设计、制造、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制造平台,实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智造升级,平均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减少约30%。
据统计,扬州目前已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4家、智能示范车间95个。扬州市本级和邗江区先后入选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
对标“二次创业”,协同并进蓄积“新势能”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扬州要坚持目标导向,强化任务落实,统筹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各项措施,突出创新赋能、招商开源和服务增效,以更大力度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要凝聚政企合力,激发强大动力。”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潘国强说。
围绕“613”产业体系,扬州制定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扬州市六大主导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政策措施,从产业发展共性角度提出“创新强基、转型升级、招商强链、壮企强企、布局优化、治理创优”6大行动和22项具体任务。
新的政策体系下,“6群13链”企业根据设备投资额可享受300万元到500万元补助;每年将有近400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实施5大类9小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拨投结合”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新建对接协作机制,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开展融资需求摸排,组织融资对接活动……
在工作推进上,扬州将积极探索推动各个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梳理形成重点培育企业、重点产业项目、重要科创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四张清单”,绘制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图谱,每个产业建立健全“八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一位市领导挂钩、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实施方案、一个专家委员会、一个促进机构/产业联盟/协会、一个政策工具包、一批园区载体、一个品牌活动),全面精准高效服务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企业最需要的具体、务实环节着手,让高端产业要素加速流入。今年9月,扬州同步发布了国金园区招商基金、国信绿色能源基金、天使科创基金、中铁仪征城更基金等10支产业基金,认缴总规模约230亿元。“一盘棋”思维服务企业做强做大,扬州通过“613”产业体系建设白皮书、科创载体地图及人才公寓地图等,帮助企业家“按图索骥”,推动项目精准落地。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当前,扬州正按照“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思路,全力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产业成就了扬州历史上的辉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泉动力。”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说,“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始终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明确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真心实意抓好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真金白银’投入项目和人才,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强富美高’新扬州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