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公开组)乒乓球项目甲组女子单打比赛中,射阳籍国乒小将蒯曼表现强势,以4:1的比分击败对手,为江苏省南京体育代表团再夺1枚金牌。

  作为体育人才输送的摇篮,近年来,射阳县少年体育学校输送了多名优秀学生到省级以上专业队,仅在本周期内就累计向省级以上专业队输送10多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些学生包括蒯曼、唐一帆等,他们分别在国家乒乓球队、摔跤队训练,王可在国家青年队训练,王文鑫、郭家诚两名运动员进入乒乓球国少队集训。

  开拓进取共创竞技体育未来

  射阳县少年体育学校创办于1985年,是一所实施“三集中”办学模式的县级业余体校。新校区按照12个教学班规模设计,可容纳480名学生就读训练,目前在校人数达170多人,实际注册人数300多人(含输送到市级以上体校)。共有五至高三年级8个教学班,现开设田径、跆拳道、摔跤、篮球、举重等5个训练项目,先后引进2个“市队县办”中长跑和跆拳道项目、1个省队县办残疾人跆拳道项目。

  射阳县少年体育学校校长徐古将介绍,学校通过完善培训体系、提供持续研究机会、引进高水平教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教练员专业素养、增强创新能力、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以及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多种措施,全面提升教练员团队的整体实力。

  以打造特色项目为抓手,秉持“质量为本,特色兴校”的指导思想,射阳县少年体育学校尤其重视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全方位推动教练、教师、学生及学校的全面发展。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模范意识和主动意识等四种理念。先后引入省级队伍县级项目,经过几年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省残疾人跆拳道项目在两届全运会上就取得2金3银7铜的较好成绩,市队县办项目也多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争金夺银。

  久久为功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子

  如何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体教融合人才素养?为达到这个目标,射阳县少年体育学校采取了“三集中两结合”的全封闭管理模式,推动“体教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这种模式包括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以及体育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学生成长与体育的相互促进。

  在学校,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组成了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热情的团队。他们分工不分家,共同负责管理和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这个体系可以确保运动员在训练和文化学习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服务保障。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磨砺,学校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教学服务保障体系。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们不仅能够得到专业的体育训练,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文化教育。这种平衡和全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们成为既有体育技能,又有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

  守正创新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高效发展

  聚焦融合发展,射阳县少年体育学校精心塑造融合发展“特色版”。学校积极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强与周边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推进校际联合和资源共享,加快推动“体教融合”的步伐,共同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学校积极利用承办各类赛事契机,营造与宣传办学氛围。通过承办比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此外,学校还全力营造训练环境,每年暑期吸引数百人前来训练体验。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主动与各相关单位进行合作,真心融入社会,加强互利合作、互通融合、互动协同和互享成果,共同推动射阳竞技体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徐古将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充分利用综合训练馆的资源,办好各类青少年赛事,兼顾群众体育的开展,提升社会效能,继续探索优化体教融合模式,发挥好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职能,加强社会选材,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夯实体育人才基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文静  报道员:孙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