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11月20日至22日,2023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在盐城举行,全球新能源领域的目光再次聚焦黄海之滨。盐城市委书记周斌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
盐城市委书记周斌 席航飞/摄
周斌介绍,盐城地处太平洋西岸、中国东部沿海,拥有江苏省最大的陆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最广的海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最长的海岸线582公里,是“一带一路”链接东北亚的重要节点、中国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集空港、海港、高铁、高速为一体的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拉近了与世界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盐城建有珍禽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生态金名片,成功举办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除了自然生态环境好,盐城全力培育“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启动低(零)碳产业园建设,工业全口径开票销售近万亿,晶硅光伏电池片、组件和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在工业经济的强劲支撑下,去年盐城经济总量达7080亿元,在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第39位,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周斌提到,近年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30·60”双碳目标指引下,盐城市坚持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致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全国树标杆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和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努力实现两个“2000”目标,即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发展海上新能源,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沿海风能资源富集,100米高度年均风速超过7.6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小时,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现有可开发的海上风电和光伏资源约60GW,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
发展海上新能源,盐城具有集群成链的产业优势。风电装备集聚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构建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40%,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光伏行业全国前10强企业有8家在盐城投资,硅片产能53GW/年,光伏电池片产能73.2GW/年,光伏组件产能95.3GW/年,综合产能位居中国城市第一位。
发展海上新能源,盐城具有中欧合作的坚实基础。与法国、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在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努力在世界新能源产业版图中嵌入更多“盐城坐标”。由国家能源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合资建设运营的东台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开创了中欧合资海上风电建设和运营的先河,为全球海上新能源合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周斌表示,加强中欧海上新能源合作,有助于发挥互补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打造成为资源对接、智慧碰撞的高层次国际平台,推动中欧双方在产业项目、技术研发、数据共享等领域开展多元化、多层次交流合作。”周斌表示,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围绕“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共同参与海上新能源开发,共同参与盐城低(零)碳产业园建设。
“我们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让大家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我们坚信,在《中欧领导人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联合声明》等一系列重要合作文件的指引下,双方在能源发展政策与市场改革、清洁能源转型、碳交易合作等各方面,一定能够达成更多共识,形成更加丰硕成果,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周斌说。(文静 报道员:席航飞 徐新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