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兆权 陆华东 朱国亮

  76岁的淮安市民魏明最近心情颇为舒畅。前段时间,他发现自家阳台常有来自楼上的渗水,可楼上多年无人居住,找不到人维修,很是心烦。最终,他“呼叫”了“社区110”,公安、物业、社区等迅速“报到”,“渗水之忧”很快化解。

  “之前,我找过物业公司,可由于房屋多次交易,始终找不到楼上的住户。多亏有了‘社区110’,让我不用一个个部门去跑,在家门口就把问题解决了。”魏明说。

  魏明口中的“社区110”,并非一个简单的警务室,而是江苏淮安创新搭建的以公安为主体、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小单元社会治理新平台。

  淮安市清江浦区施家桥社区民警周加军是该创新的动议人之一。他告诉记者,施家桥社区平时人流量非常大,邻里、医患纠纷较多,且越来越多矛盾涉及多个部门。单纯依靠一个民警,或者某一个部门,既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也很难解决。

  2018年初,周加军与其他部门商量,发起成立一个特殊的党支部——施家桥社区110党支部,由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社区等相关负责同志担任支委,探索整合多方力量化解日益复杂的社区治理难题。

  “平时,我们几个部门一起巡查,发现问题,先由主要对口部门前去解决,如果涉及多部门,我们现场就能提前介入。比如,常见的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若城管劝阻无效、甚至发生矛盾,公安和社区的人可及时介入,矛盾可能就不会升级。”周加军说。

  在整合“官方”力量的基础上,“社区110”还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组织社区民警、心理专家、医护人员等进校园、家庭,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组织爱心人士捐款,帮助困难群众;与医护人员联合,为困难患者提供护理、就餐等志愿服务。此外,当地还探索“积分制”,定期兑现,给予表彰或者特定商品,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

  为及早发现、化解社区矛盾,当地公安部门还牵头搭建了多个微信群等线上渠道,群众遇到难题或者发现问题线索,可“随手”提交。

  “遇到小问题,不用打110,在群里说一声,就能很快解决。”这几年,随着线上求助需求增加,周加军干脆将微信昵称改为“施家桥社区110”,好友已有4000多人,其中大多都是社区群众。

  今年9月以来,每周五晚,不少施家桥社区居民都会来到社区小广场,参加“警‘茶’夜话”。在这里,大家既能喝茶,还能在医生和心理专家帮助下给身心来一次“体检”,更可以现场和民警、社区网格员诉说、求解烦心事。

  在淮安市淮阴区,当地百姓遇到一些小纠纷,在家门口的“小区客堂”就能化解。

  近日,淮阴区左岸王府小区居民刘先生送孩子上学时从邻居家门前经过,由于邻居突然开门,险些碰伤孩子。刘先生认为邻居不应该私自把“内开门”改成“外开门”,邻居却认为这是其自由权利。两人发生口角,激愤之下,刘先生拨打110报警。民警陈峰到场后,迅速安抚,矛盾暂时平息。

  为彻底解开两家人的心结,陈峰又将他们请到“小区客堂”,一同前来的还有物业经理、社区干部、群众代表等10余人。房间虽然不大,“让一言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标语却让人心情敞亮。

  “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能调解就调解。”经过多方劝解,邻居当面给刘先生道歉,二人当场握手言和。

  陈峰告诉记者,一些社区、邻里纠纷引发的警情,牵涉复杂的经济、情感与法律关系,民警在现场只能暂时平息,到派出所,一些人还紧张。于是,他所在的淮安市公安局淮阴分局王营派出所就在各社区建立专门“小区客堂”,邀请群众认可的‘身边人’一同做工作。“有了‘小区客堂’,居民遇上难题,在家门口就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解得开结。”

  淮安公安已全面实现基础工作体系化重塑、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有了科技支撑,基层民辅警减少了盲目跑腿,一些矛盾在没放大之前就能及时化解。”淮安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南马厂派出所所长张大伟说。

  淮安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赵立宏表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调动多方力量,把社区的政务圈、警务圈和群众的生活圈、朋友圈、居住圈有机融合,全方位维护治安、多层次化解矛盾、零距离服务群众、现代化治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