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城市——黄海之滨盐城,“风光”无限,绿能澎湃。蔚蓝的大海,波涛翻滚,一台台海上风电发电机组在万顷碧波中迎风旋转;一面面蓝色光伏面板熠熠生辉,源源不断的绿电送进了千家万户……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风光”资源,是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中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被誉为中国“海上新能源第一城”。

  风光名城,绿能之都。在全球能源市场面临深刻变革、能源转型的大势下,盐城坚决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扛起“双碳”使命,强化“C位”担当,从“背朝大海”转向“面朝大海”,从“靠海依海”转向“向海发展”,科学开发“风光”资源,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崛起千亿级“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在“双碳”目标引领者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擘画“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壮丽蓝图。

  御风追光 厚植绿色转型新优势

  千里海疆,滩涂延绵。盐城“风光”资源得天独厚,作为江苏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最丰富、海洋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小时,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盐城海上风电可开发容量超3000万千瓦,其中,近海约900万千瓦,深远海2400万千瓦,占江苏规划容量的70%以上,是江苏打造“海上三峡”名副其实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

  同时,盐城也是江苏太阳能资源富集之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时间在2280小时左右,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现有光伏发电可开发容量超30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300万千瓦,集中式拟建在建300万千瓦,集中式待开发2400万千瓦。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年辐射资源,盐城形成独具沿海特色的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产业园区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光伏开发格局。

  逐梦蓝海,这里云集了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华能、大唐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开发央企,实施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盐城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江苏46.2%、全国20%、全球10%。

  截至今年10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61.9万千瓦,总装机、风电装机、光伏装机规模分别占江苏22%、41.5%、10.7%,规模均列江苏第一。

  此外,盐城还是江苏首批高比例消纳示范城市,新能源装机占全市电源装机总规模的67.8%。1—10月份,新能源发电量218.4亿千瓦时,占江苏新能源发电量的26%,占全社会用电量超6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链式集聚 崛起绿色产业新蓝海

  如何将这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转化为提升盐城区域发展竞争力的新动能、新引擎?盐城给出的回答是:“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盐城正在全力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聚力打造世界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全国晶硅光伏产业集群、沿海绿色氢能产业集群和长三角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努力把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支撑盐城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风电产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重要战略选择。盐城相继引进了以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为代表的整机制造企业,集聚了中车电机、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亨通海能、长风海洋、长安望江、京冶轴承等一大批零部件领军企业,风电装备规上企业数量达到41家,构建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风电全产业链,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40%,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

  盐城既迎风向海,又沐光而行。总投资100亿元的晶澳光伏东台基地,是业界首家应用TOPCon领先工艺全线量产高效能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基地,从今年3月底开工建设到首件光伏组件下线仅100天,创造了新的“晶澳速度”。光伏巨头天合光能继续“加仓”盐城,此前已在盐城经开区布局设立3家制造公司和1家研究院,形成高效光伏电池产能18.5GW、高效光伏组件产能20GW,在大丰区布局10GW高效光伏组件和总投资100亿元的储能项目,今年又在东台和亭湖分别投资10GW高效光伏电池10GW高功率组件。中国光伏行业前10强企业中,天合、阿特斯、协鑫、润阳、通威等8家企业来盐投资,百佳、鹿山、小牛等一大批配套产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覆盖硅片、电池、组件、辅材、智能设备等装备制造关键领域。硅片产能53GW/年,光伏电池片产能73.2GW/年,光伏组件产能95.3GW/年,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双碳”目标引领下,盐城抢抓未来产业风口机遇,加快竞逐新型储能、绿色氢能新赛道,积极布局制氢装备、绿氢运输、氢燃料电池和下游示范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多技术路线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央企联地方、国企携民企,国家电投总投资160亿元吉电绿氢生产项目签约落户,“制储运用研”全产业链加速布局。储能行业高新企业纬景储能在盐布局了企业首个锌基液流电池智能制造工厂,年产能为1.2GW,在行业率先实现全链路数字化产线,自动化率超过90%,将有效降低储能电池生产成本。

  产业链条拉长增粗、规模持续扩大。盐城拥有188家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今年1—10月份,新能源规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383亿元,同比增长15.7%,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跑出“加速度”。

  创新引领 点燃绿色低碳新引擎

  盐城紧扣能源技术革命,聚焦能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突破,加快能源产业转型步伐,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4家、省级创新平台35家,承担一批新能源领域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规上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70%,实现1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新能源领域企业创新平台集聚度位居行业前列。

  中海油“绿能港”项目自有大型、超大型LNG储罐建造核心专利技术的首次工程化应用,改变了储罐建造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整体设备材料国产化率达96.58%;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核心动力——5.5MW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研制成功;首台100%国产化大风机——远景能源最新海上低风速样机在射阳基地下线;首个海上风电求生实训平台、风电领域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十大产业创新示范工程……盐城创造多项国内外纪录,正是得益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发展共识。盐城正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优势和湿地等生态资源富集优势,先行先试开展低(零)碳产业园建设,重点招引对绿电有强烈需求、科技含量高、碳税竞争力强的优质项目,为“双碳”前沿技术和模式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区致力打造绿电应用示范地、绿色产业集聚地、绿色标准策源地,落户6家资源开发企业和5家装备制造企业,建成运营射阳港零碳产业研究院,打造基于零碳产业园的碳足迹服务平台,建成零碳社区一期以及分布式光伏、BIPV、太阳花等绿电应用场景,完成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零碳场景年发电量273.9万千瓦时、年节省燃油1.45吨、年可实现碳减排2449.3吨。

  国际合作 共享绿色发展新机遇

  开放带来进步,合作带来共赢。11月21日,世界新能源领域目光将再次聚焦盐城,2023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将在此举办。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能源,是中欧开展最早、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海上新能源市场,欧洲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方案与实践经验。论坛期间,众多新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领军企业、国际嘉宾将相聚黄海之滨,分享技术创新和优秀实践,为全球新能源发展开拓更多路径、提供更多方案。

  机遇从来青睐有准备者。盐城在世界新能源产业的版图中嵌入“盐城坐标”,持续提升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层级,推动新能源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在项目、人才、技术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国际交流,成功承办首届(2021年)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与法国、丹麦、荷兰、英国等国家开展紧密产业交流合作,2022年新能源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00亿元,探索加快建设中欧新能源合作样板城市。

  作为中国首个中外合资风电场,国家能源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合作的国华东台海上5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生动案例。在东台竹根沙和条子泥海域,100多台“大风车”矗立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舞动于蓝天碧波之间,年发电量近14亿千瓦时,可满足近200万居民年用电需求,相当于节约标煤44.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3.8万吨、二氧化硫1704吨。截至10月31日,风电场累计发电量超41亿千瓦时。

  港口物流辐射全球。盐城港“一港四区”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先后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3条。其中,射阳港区积极与丹麦曲博伦港、格雷诺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为风电整机企业海上运输的主要进出通道。大丰港区建设大型后方配套风电装备专用堆场,建成中国风电叶片出口三大基本港之一、世界上第一个为北极航线装载风电设备的港口,创造了单船装载风电设备最高纪录和单船装载叶片最多纪录。

  风从东方来,潮起正扬帆。盐城正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借风扬帆、乘风破浪,加速向新能源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产业规模2000亿元“2个2000”目标迈进,携手海内外客商朋友,共享全球能源经济无限商机,共创绿色智慧能源美好未来,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