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2023长江文化发展研讨会期间,由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编撰的《长江文化发展蓝皮书2022-2023》(下称《蓝皮书》)作为重要研究成果正式对外发布,引发业内关注。蓝皮书站在全国视角,归纳阐述了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为长江流域各城市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蓝皮书》梳理发现,2021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次将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从部门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明确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必然要加强长江流域的文化、文物保护。“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等重要指示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全面推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专章的形式对“全面推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进行了部署,为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其中,结合发展新形势,提到许多利用科学技术推动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
丰富而厚重的文物资源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科技赋能是推动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动力。《蓝皮书》显示,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流域各城市在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出了大量的探索。其中,大报恩寺琉璃塔数字复原、良渚古城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等是长江沿线较为典型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案例,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
长江沿岸的重庆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聚焦加强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工作,重庆实施抢救性修复、灾害治理等工程,通过研发新型保护材料、组织微环境监测、微生物病害处理、三维扫描与虚拟修复等多学科技术力量,使千手观音造像“金光再现”。2020年起,重庆大足区启动大足中小型石窟三年滚动保护计划,全面改善中小型石窟文物保护管理现状。
2022年,上海启动“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期间自主研发“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
坐落于南京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曾是世界眼中的中国文化符号。以“巨构殊形,高耸云日”“通体琉璃,独步古今”“长夜深沉,塔灯永明”三绝著称。但因历史动荡,琉璃塔不幸毁于战火。今年,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发布大报恩寺琉璃塔数字复原成果,利用数字技术以微米级精度高清复原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结合大量历史资料与文物遗存,精准还原宝塔之“绝”。借助宝塔复原成果,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进一步打造出国内首个大型遗址数字重生VR全真体验项目《宝塔奇缘》。游客可通过VR眼镜一键穿越回明代大报恩寺,在数字世界中看到琉璃塔当年的模样、与历史人物对话互动等。
《蓝皮书》显示,近年来,南京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长江流域“考古中国”等多项重大项目中不遗余力,集多方力量深入开展湖熟文化遗址、越城遗址地域文明探源,不断推动龙江船厂遗址、南朝陵墓石刻遗址、明城墙砖官窑考古遗址保护利用,加快并积极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长江文明“大遗址”和长江文化风貌群。与此同时,湖南常德、浙江杭州等地通过打造考古遗址公园等方式,让更多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当代。2022年,杭州余杭区提出要“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以五千多年良渚文化为核心,将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文化明珠”串珠成链,融合区域内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古镇文化、苕溪文化以及现代数字文化等,勾勒出余杭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的“最美线条”。湖南常德以城头山遗址为基础建设大型文化生态主题公园,承担遗址保护、文化展示和旅游休闲三大功能。除城头山古城外,公园内还有彭山寺、钦山寺等历史名胜,以及林伯渠故居、澧县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吴琼 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