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2023长江文化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会上,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市社科院院长,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发布《长江文化发展蓝皮书2022-2023》(下称《蓝皮书》。

  《长江文化发展蓝皮书2022-2023》发布现场

  《蓝皮书》站在全国视角,首次系统梳理归纳了沿江各省区市围绕长江文化发展开展的系列实践探索。该书由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主持编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长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要求与地方实践案例、重点省市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工作实践、2022-2023年度长江文化研究情况分析、2022-2023年度长江文化传播情况分析、新发展阶段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路径思考等六个部分。

  《蓝皮书》认为,长江文化是数千年来流域内人类社会实践积累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综合,包括巴蜀、荆楚、吴越等地域文化具体形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体现。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核贯通古今,蕴含了“奔流不息、行健不止的追求精神”“勇于挑战、自我变革的创新思维”“和而不同、美美共生的统一追求”“兼收并蓄、纲络群流的包容胸怀”“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和平观念”“崇文厚德、经世致用的民族品格”“天人合一、绿色发展的共生思想”等精神特质,涵养着一代代长江儿女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围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长江文旅融合、长江文化与城市更新、长江文明国际传播等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要求,《蓝皮书》系统梳理了上海、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所开展的一系列生动实践。详细剖析了“南京‘奇迹复原’600年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岳阳砂石码头变身生态公园”“青海‘长江1号’邮局”“重庆珊瑚公园改造提升”“四川打造三星堆国际传播平台”等地方实践案例,以期为长江沿线城市开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提供参考。

  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离不开对文化本身的研究解读。《蓝皮书》研究发现,“长江文化”提出以来,引起了学界业界广泛关注,长江文化研究与传播特征明显。其中,长江文化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巴蜀地区、荆楚地区和吴越地区。从有长江文化相关研究以来的发文量情况看,湖北、江苏、四川、重庆、北京和上海这些地方集聚了绝大部分研究力量,其中湖北武汉、江苏南京尤为显著。长江文化传播总体呈现“主题报道聚焦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长江沿线节点省市加强联动报道,合唱‘长江之歌’”“彰显区域特色,各地依托优质文旅产品努力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长江文化出版物成为大众线下传播新风尚”四大传播特征。

  近年来,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态势向好。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传承活力不断彰显,长江题材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化新业态、新项目、新产品层出不穷,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也面临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程度不够,长江上、中、下游文化和旅游发展不均衡,长江故事、长江元素、长江符号有待进一步挖掘、提炼和传播等突出问题。

  《蓝皮书》建议,要以国家长江文化公园建设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是提高研究水平,着力彰显新时代长江精神。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推进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三是提升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公共文化产品。四是聚焦文旅融合,推动长江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五是加强文化交流,推进长江文化自信自强。六是增强区域协同,共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