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昆山,蓝天白云、水清岸绿、层林尽染,仿佛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近年来,昆山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办法(试行)》,有效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守护绿水青山。

  昆山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方面持续发力,下大力气写好“谋、建、联”大文章,共实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13个,设置地表水监测点位250个、土壤监测点位150个,并根据本地资源禀赋特点,重点实施水资源、土壤等日常监测8510次、噪音等专项检测17次,采集全市氨氮、总磷、氰化物等基础数据78692条,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美丽昆山”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机制 拉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链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早在2018年,昆山就建立了经常性审计制度,不断拉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链条,努力实现“三个延伸”,即:审计范围由离任逐步前移到任中,审计对象由区镇领导干部不断拓展到国有企业负责人,审计成果由仅出具审计报告逐渐扩大到同步出具审计专报,审计结果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性批示。

  为了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昆山还组建由审计部门牵头,资规、环保、住建、水务等14个部门组成的全市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联合工作小组,共同探索推进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创新工作;将审计部门纳入全市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由审计、纪检等部门组成全面深化改革监督网络体系,督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问责整改;印发《昆山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明确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组织领导等七章四十条具体条款,为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推动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提供制度遵循。

  去年7月,昆山又出台了《昆山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实施办法(试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联席会议机制,并根据联席会议提出的审计结果运用评级建议,审定被审计对象最终评级等次,并给予相应奖惩,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推动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履职尽责。

  目前,昆山综合地域特点、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等因素,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六大类46项指标体系,并根据被审计对象实际情况,抽取针对性和共通性指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变动情况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审计为领导干部政绩“画像”。

  “我们还与组织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三个明确’:一是明确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移送线索涉及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都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实行终身问责;二是明确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结果和整改材料均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为组织部门选人用人、评先评优、考核奖惩提供有力依据;三是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和部门(单位)现任主要领导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避免‘新官不理旧账’现象,确保整改工作延续性。《昆山市审计整改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被审计领导干部考核、职务调整、奖惩或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让生态建设在昆山成为干部履职的‘硬性指标’。”昆山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赋能 碧水蓝天有了“智慧守护”

  打开界面、输入账号密码、点击查询,很快就能调出电子数据。这是昆山利用审计信息系统开展大数据审计的一个现实场景。今年3月,昆山市审计局在对某乡镇污水厂扩建项目延伸审计过程中,巧用污水进出流量、水质处理达标、污水处理能耗、污泥产出运输等大数据,分析定位审计疑点,把脉城市污水处理运行效益,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审计工作是用信息化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以数字化助力高效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昆山不断深化大数据审计思维,丰富昆山“智慧审计”体系。昆山已连续7年聘请第三方专业检测公司,进行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测,积累全市11个区镇水资源、土地资源指标变动历史数据,形成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库。以此为基础,昆山委托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开发以水资源、土地资源为数据中心,以电子地图、SMARTBI(思迈特软件)插件为展现控件的自然资源资产综合展示分析平台,通过全面数据分析为审计人员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生态保护职责提供客观依据。

  2020年,昆山审计部门在实施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又探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常态化监管“三步法”,让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创新成色更足、质量更高、效果更显。

  根据系统预警情况,审计部门按季度发出生态环境监测“提醒单”,提醒相关区域及时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情况,截至目前,已发送相关区镇203个点位数据检测异常“提醒单”53份,成为苏州审计系统首个通过函告提醒方式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行监督的单位。另外,根据系统数据分析情况,审计部门向资源主管部门发出生态环境监测“建议函”,建议主管部门加大行业监管和指导力度;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要求被审计单位向审计部门报送生态环境监测“回执书”,明确针对“提醒单”事项采取的整改计划和修复措施,形成审计监督闭环。

  “该做法实现‘三个突破’,既提高了检测数据效用,也推动了审计关口前移,同时还完善了审计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审计评价来源和基础。”昆山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联动监督 守护绿水青山好生态

  今年5月11日,昆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华红率全市纪委派驻组组长、监委特约监察员一行多人,赴昆山市审计局位于锦溪镇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常态化监测点位开展现场调研。

  “三部门在联动过程中坚持同轴共转、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发挥出了‘1+1+1>3’作用,更好地促进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落地生根,推动干部履职尽责,造福基层百姓。”华红说。在详细了解地表水的采样和检测过程,并现场观看审计人员利用无人船进行湖心采水的全过程演示后,她对联动监督机制给予充分肯定。

  近年来,昆山树立全市“一盘棋”思维,以“绿色考核”为指挥棒,织密与人大、纪检、巡察、组织、环保等部门的联合“监督网”。昆山不仅严格落实《昆山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昆山市审计整改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要求,还建立多部门共同推进审计整改的协作配合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根据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结果进行整改。根据《昆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监督办法(试行)》要求,每年审计部门联合人大、财政等部门进行整改“回头看”,对未整改到位的单位进行上门督促整改,整改情况提交市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共同审议。昆山还通过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制定环境整治综合方案,加大环境污染破坏事件处置力度,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发现问题100%整改到位。

  2023年8月,昆山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暨2022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联席会议。审计结果反馈信息显示,在审计部门努力下,昆山市政府进一步健全河道管理河长制,将审计监督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五年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绿色拉动战略;制定出台了“昆山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多个区镇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百日行动”,对大气、水、危险废弃品进行全方位的整治,组织开展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突出环境问题挂牌督办和交办环境信访案件“回头看”等专项检查行动。

  昆山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龚洪文表示,下一步,昆山市审计局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审理念,在昆山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为推动领导干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贡献审计力量。(李南丹 报道员:侯君兰 朱圣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