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欠薪线索反映平台上的447条线索,经过补正程序后,筛掉了超过一半的无效投诉线索,监察员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需要的工作中,更好维护劳动者权益。”江苏省南通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支队长邢建忠告诉记者,今年3月以来大力推行的欠薪投诉补正工作制度“效果显著”。
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欠薪投诉线索中,一直存在“以讨薪为名行讨债之实”的问题。建立规范的欠薪投诉补正工作制度,可以合理认定无效投诉线索,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
南通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进行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向国务院欠薪线索反映平台上的447条欠薪线索发出补正告知书后,有212条线索反映人在按时填写并提交了补正投诉书,占比为47.43%。而未提交补正投诉书的235条线索中,有118条线索反映人在监察员第一次电话沟通后再无信息反馈,有94条线索反映人表示“已同公司协商一致”并要求撤诉,有21条线索反映人表示讨要的是工程款,有2条线索反映人表示已着手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欠薪投诉书是否规范、准确,直接影响欠薪线索办结效率和质量。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针对欠薪投诉书信息内容不完整、投诉对象不明确等问题,共列出投诉人缺少在工作项目上的工价信息和工价承诺人(单位)信息、缺少通过农民工实名制通道进行考勤打卡的信息等9种预设事项问题,以及投诉人是否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0周岁)、是否将该纠纷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法院提出申诉等10种事实与理由,为欠薪投诉人提供了一份“保姆式”维权指南。
欠薪投诉线索补正的过程,也是一次普法的过程。办案监察员在发出欠薪补正告知书前,会与欠薪案件涉事方进行一次“电话沟通”,阐明欠薪法规制度相关条款,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告知书中会明确补正内容和完成时限,内附属地快捷维权二维码,涉事方须依据问题清单,逐条还原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