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等具有长效意义。近年来,江苏开放大学坚持“服务江苏人民”的办学定位,创新构建“纵向厚植系统优势+横向借力党政资源”的“党建+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彰显区域党建联盟集成效应,擦亮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金字招牌。

  量身定制,聚拢资源服务乡村需求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课程资源建设,不断强化供给侧服务输出效能,满足各类村民“点单式”教育服务需求,23门课程入选江苏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数千场省(部)级、市(局)级农民培训,直接惠及乡村居民10余万人。因地制宜、因需施策,为多地乡村“量身定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建造无障碍设施、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探索形成的“‘四聚’模式服务乡村振兴”项目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能者为师”实践创新推介项目。2022年,学校成立江苏省首个独立设置的实体性乡村振兴学院,被认定为“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成员单位”,进一步为江苏乡村全面振兴增添创新引擎。

  瞄准头雁,项目试水打造人才振兴标杆

  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首位作用,村干部作为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2020年9月,学校发挥长期帮扶工作优势,与中共涟水县委组织部、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联合启动“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计划”。2021年8月,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发函至省委各驻县(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要求学习借鉴涟水县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千人计划”的经验做法,“涟水项目”成果入选《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100例》。至今,该项目已为涟水县培养镇、村现任和后备干部750名。

  花开满园,党建联盟拓宽教育赋能半径

  学校以“纵向厚植系统优势+横向借力党政资源”创新构建“党建+教育”工作机制,拓宽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与市县开放大学签署党建共建协议,推动党建与业务“一融双高”。目前,全省已有38所市县开放大学实施“村干部定制”工程,为近1.7万名基层干部提供在职教育服务。省、市、县(区)三级开放大学与各地各级党政部门合作,形成多方参与、协同共治、多点联动的合作新范式。宿迁开放大学与妇联、市委组织部联合,实现妇联干部、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全覆盖;连云港开放大学利用各级工会培训资源和优惠政策,通过“求学圆梦·扬帆起航”活动,助力农民工和一线职工学历技能双提升;南通开放大学对接市委组织部、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组建“江海新才”学院,助力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成长成才。

  从播种探索到花开满园,从全面服务到点面并举,三年多的“党建+教育”实践,使江苏开放大学这所新型高等学校收获了社会美誉,更收获了更好服务江苏人民、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经验:

  强有力的党组织联盟是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坚强支撑。无论是“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计划”,还是在农村妇女、残疾人、“两新”群体中掀起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热潮,仅依靠任何一方都难以保证项目的持续化推进。学校注重教育项目实施的规范性、影响的广泛性、经验的可复制性,以党建共建协议“绑定”盟友,以区域内“校政企”的强强联合,结成同气连枝的事业共同体,凝聚发展共识、明确义务框架,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社会教育事业一体谋划、一体发展,释放“产学研”多边共赢的乘积效应。

  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本所在。以“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计划”为例,学校专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行政管理专业设定的课程为必修课,按需遴选涉及“三农”政策、财务管理等内容的课程资源作为选学内容,充分满足个性化、实用性的学习需求。教学采取“线上线下自主学、集中面授统一学、课程导师辅导学、学务导师提醒学、班级小组互助学”的灵活模式,有效破解农村基层干部的工学矛盾,实现“工学一体”“学以致用”。

  坚持教育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各类学习和技能成果转化是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探索实践“人才培养+资金扶持+创业富民”一体化模式,将收取的学费设立为“乡村振兴起航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学员申报实施农村产业和民生项目,实现从乡村人才振兴的“一元提振”到以人才第一资源促进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的“多维赋能”。发挥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存储、认定和转换服务功能,通过对“乡村振兴千门优课”课程模块的学分认定,对社区教育课程及村干部工作技能实绩的成果认定,有效建立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贯通渠道,进一步为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服务江苏书香社会和教育强省建设贡献力量。(李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