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单体规模国内领先的盛虹1600万吨/年炼化项目已全线投产,曾经荒无人烟的滩涂地上建起巨大工厂,随处可见的年轻面孔透露着青春的朝气。“得益于连云港各项人才政策支持,我们落户连云港以来已累计招收正式员工18517人,光享受的大学生就业见习补贴就惠及1400余人,还有近百人入选省市重点人才工程、计划。”盛虹石化产业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监龚仁谱说。
这是连云港坚持汇聚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日,《连云港市“百企千才”支持计划(2023-2025年)》印发实施,旨在破解传统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让“是不是人才”的评价交给企业,让用人主体发挥能动作用,当好用人主角。
从过去党委政府唱“独角戏”,到现在企业参与担当重要角色,连云港选才用才政策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当地立足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改革破障带来的观念转变和治理能力提升。
“我们既要为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要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连云港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连云港聚焦全市“三新一高(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临港石化、海洋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市场化引才、资本引才、以才引才等创新手段,为企业更好集聚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助力。
在体制机制上,连云港先后出台《关于强化招才引智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的八条措施(试行)》等政策和《连云港市人才安居办法》等配套实施细则,明确各项工作责任主体和工作细则,鼓励企业自主引才。如连云港对10条重点产业链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等,根据年薪高低支付引才补助,单个人才最高补助100万元;对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猎头公司、行业协会以及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在引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也提供单个机构最高50万元奖励。同时,推行揭榜挂帅制,实行“企业出题、政府发榜、人才攻关”,集聚一批高端人才解决新材料产业企业创新难点。
在具体执行上,连云港找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和切入点,在人才猎聘、人才金融、人才安居、载体运营等领域为人才和企业赋能,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同时,探索基金“招才引智”模式,推行“基金+人才+项目”方式,通过举办专场推介会、基金项目路演等活动,发挥基金集聚资源、服务项目的优势,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力度,让“聪明的钱”与创新创业人才双向奔赴。目前,连云港人才创投基金已推动赛恩医疗、汇健科技、数予科技、亦康医药等4家企业在连设立公司、落地发展,实现以投促引、以资引才。
在政策保障上,对于入选百企千才的企业,给予其一定的举荐权,推荐的重点人才,其配偶在异地工作的,符合对口安置条件的,及时予以安置;其他情况,梳理提供可供选择的工作岗位,协助人才配偶就业。同时在子女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对主导产业企业柔性引进、月薪超过2万元的高层次人才,直接纳入市“双创计划”,给予不低于10万元的资金资助。
“我是大专学历,得益于连云港这里良好的人才政策,也能够享受到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才能享受到的人才政策,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对我和我的团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一家重点企业的运营总监许先德说。
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在让连云港一批优秀的企业高管脱颖而出。上市公司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少有的企业家院士;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吕爱锋,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目前,连云港正加快新政落实步伐,抓住“企业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方向,同步打造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朱程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