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1000多家装备制造领域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协同共建各类产教融合联合体、创新平台、产业学院、技术中心等50多个,每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5000人……11月11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学院)将迎来建校60周年,该校面对新时代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家、地方产业发展新需求,打造出的“常机电方案”引起广泛关注。

  常州机电学院是一所有着60年积淀的职教名校,建成了一批国家、省特色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主线和办学之道。尤其近年来,学校更是对接区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服务地方行业企业发展。

  该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国家双高专业群核心专业、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自2020年以来,该校联合苏州甪直模具特色小镇,在“产业学院”“联合企业产学研攻关”“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增强了产业与企业的竞争力。

  该校模具技术学院院长陆建军说,学校已为小镇培养培训从事模具、机械类产品检验检测相关工作岗位的学生和企业员工有612名。在科研方面依托当地企业的现代数字化高精度测量设备研究出了数控车十六位刀架快速准确高效率测量方法并发表了论文。还联合小镇模具产业联盟共建模具成型技术科创中心,申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申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个。

  学校与甪直模具特色小镇的合作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常州机电学院建设校企合作基地222家,还与行业企业共同建成34个企业博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等产教合作平台与载体,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校企合作育人与技术服务体系。

  此外,常州机电学院还通过深化“政行企”产教深度合作,全面升级“校内智能制造产教园+校外企业工作站”内园外站产教合作功能,打造出以“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为特色的“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新模式。

  据常州机电学院校长许朝山介绍,学校在智能制造产业链方面,侧重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构建产教对接谱系,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为核心,组建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加工技术等9大专业群,已形成了“产教谱系指引、岗学教评一致”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智能制造类专业为核心、制造服务类专业为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全面提升了服务地方行业企业的能力。

  “服务长三角及江苏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高技术人才需求,以及常州国家产教融合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大平台,这是学校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有效做法。”在常州机电学院党委书记沈琳看来,校地双方只有合力织密“服务链”、拓展“公益链”、引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夯实“协同链”,通过 “五链”赋能,才能让学生个人发展与市场具体需求“面对面”,企业创新要素与学校科研资源“手握手”,政府服务理念与企业发展思路“肩并肩”。

  沈琳说,下一步,学校将通过内外互引联动,加快构筑形成更大范围、更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为产教融合提供共享平台和战略支撑。(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