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发展优势。近年来,国内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政策,向各级人才抛出“橄榄枝”,不过,要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还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近年来,江苏连云港以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心留才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去年,连云港跻身《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成为江苏苏北地区闯入“百强圈”的两个城市之一。

  精准引才:立足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人才链

  人才工作要因地制宜、因需而用、突出特色。“连云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城市,资源禀赋优越,特色产业集聚,鲜明的区位优势、特色的产业布局为人才汇集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将产才融合作为工作重要抓手,以人才链激发创新链、托举产业链,让各类优秀人才在港城现代化建设中各美其美。”连云港市委书记马士光说。

  连云港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集聚地,徐圩新区在中国643家化工园区中位列第18位,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硅微粉、石英玻璃等原料产量占全国80%以上。“因此,建设好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是连云港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 连云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云燕表示,具体而言,就是围绕主导产业精准引才,切实提高引进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做到“以产业招人才、为产业聚人才”。

  立足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连云港对应构建了10条人才链,以“三个一”的工作架构一体推进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三个一”即每条人才链以一个科技镇长团为主导、一个专家顾问团为依托、一批合作院校为支撑。

  成立于2018年的江苏力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从事高端医疗器械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和维护,对资金要求较高。公司董事长杨寅作为创业类人才入选连云港市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获得了一笔重要资金支持,随后他的公司凭借以才引才,先后有5名高层次人才入选省市区“双创计划”,累计获批政府资助资金370万元,帮助企业研发出婴幼儿脑部疾病检查专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填补全球空白。

  依托全市招商引资网络体系,连云港把人才工作“嵌入”项目招引全过程,推动“项目+人才”打包引进、互促共进。为了解决好项目落地缺乏启动资金等实际困难,成立了规模5.7亿元的市级人才创业投资基金和医药创投基金,聚焦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为优秀人才、优质项目赋能助力。目前医药人才基金已投资13个项目,其中赛恩医疗、汇健科技、数予科技、亦康医药等企业在连设立公司、落地发展,实现以投促引、以资引才。

  据悉,2017年前后,连云港相继出台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园区“十个一”工程、惠才强企八条措施等政策举措,形成了第一轮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2022年,制定出台2.0版人才新政,形成以花果山英才计划为统揽的“1+6”人才政策体系,聚焦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主导产业,全方位覆盖青年人才、教育卫生人才等各类人才群体,围绕人才安居、人才子女就学等出台20余个配套实施细则。

  “截至目前,共有165名人才被纳入连云港市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资助对象,获得资助资金9583万元。1352名人才被纳入市第六期‘521工程’培养计划,支持人才项目137个,获得项目资助1202万元。”连云港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期,连云港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深化产才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涵盖人才引育留用多个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人才政策体系。树立“大人才”观念,连云港还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设立离岸孵化基地,鼓励企业到国内发达地区、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等“人才飞地”,就地使用人才资源。

  精细育才:以工作导向构建双向举用体系

  需要什么人才、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如何激活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主动和积极作用?《若干措施》提出建立市级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对承担重点任务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的、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专编专用、动态调整,首批确定100名。

  此前,连云港已探索推行了“身份编制在高校、创新创业在园区”的人才“双落户”制度,3名专家人才“双落户”到园区创业。江苏海洋大学校聘副教授、莫纳生物研发院院长许恒皓正是双落户制度的受益者,他在高新区先后成立脂立方、愚公生命、莫纳生物等企业。“实施双落户制度后,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负责人,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创新创业上,同时,高校教师的身份,也让我有更多安全感。”

  这一次,《若干措施》提出建立重点产业人才直评机制。对符合重点产业方向且获得市场化基金投资1000万元以上(实际到账)的人才项目,或者全职到连云港企业担任执行董事、总经理、技术副总、研发总监或同等职位,且税前年薪100万元及以上的创新人才直接纳入市“双创计划”相应类别予以支持。对主导产业企业柔性引进、月薪超过2万元的高层次人才,纳入市“双创计划”,给予不低于10万元的资金资助。

  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尊重人才工作客观实际,连云港近期推出的“百企千才”支持计划,树立“企业认可就是人才”的理念,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通过企业举荐人才的方式,培养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产业人才队伍。根据贡献程度、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2023-2025年遴选100家企业定向培育1000名骨干人才。

  同步推出的“产业工匠锻造计划”重点支持当地中高职院校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精准设置相关专业,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学生毕业当年到合作企业就业的,按500元/人标准给予院校就业补贴,其中,不低于70%用于辅导员或班主任等从事就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奖励。

  “我是大专学历,得益于连云港这里良好的人才政策,也能够享受到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才能享受到的人才政策,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对我和我的团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一家重点企业的运营总监许先德说。

  精心留才:提升政策“吸附力”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吸附力”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一方面,连云港深入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健全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实施人才工作“书记创新项目”,办好“人才日”等活动,建立人才服务专班机制,对重点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人才荣誉激励制度,开展“最美职工”“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最美港城人”系列评选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自贸试验片区等优势,完善“自贸蓝智湾”配套建设,依托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全域推行人才服务“一卡通”,将重点产业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纳入发放范围,优化升级政务、科技、金融、法律、医疗、文体、交通、商家优惠等8大类服务内容,提升人才服务自由度、便利度。

  人才不仅需要实现梦想,也需要安居生活。在人才争夺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为人才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优质服务是提升政策“吸附力”,栓心留人的良方妙药。

  “聚焦人才长期关注、重点关心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普遍性问题,近年来,连云港出台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四个无忧政策包,为来连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连云港市委组织部人才处负责人介绍,在住房方面,连云港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筹集、租建并举”的保障模式,分期分批推进人才社区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入学方面,可以按照属地安排、就近择优原则安排子女入学;配偶从市外调入本市的,可以按照对口安置、属地安置。同时,针对青年人面临的婚恋问题,积极联合市妇联、市广电台打造青年人才服务交流平台,今年举办的6场活动牵手成功17对。

  据悉,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扩大了购房券和生活补贴发放范围以及完善了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的政策举措。对连云港企业新引进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中级职称(技师),享受购房券,同步享受公积金提额、商业贷款优惠等相关配套政策。也扩大了生活补贴发放范围,对毕业后3年内初次到连云港非三类重点企业工作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本科毕业生,可连续3年分别按照相应标准享受生活补贴,并明确规定非三类重点企业引进的副高(高级技师)、中级职称(技师)人才参照硕士、本科生享受生活补贴。对企业自主推荐的重点人才,在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和安排。同时在重点园区采取集团化办学的方式,就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每年给予重点园区市级优质学校入学名额,由园区自主分配、把关推荐。

  “2017年以来,我幸运地获得了一些人才补贴和奖励,包括生活补贴、购房券、市双创博士奖励、新进站博士后科研资助以及市里和省里的双创人才奖励,可以说是企业培养了我,港城成就了我。”在恒瑞医药研究院五所担任大组长/合成部经理的安东表示,未来,他有信心继续施展才华,全力攻关创新药研发“卡脖子”难题。

  据悉,近三年连云港市吸引近千名高端人才、10.6万名高校毕业生,截至2022年末,涵盖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在内的人才资源总量达93.6万人。(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