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向来是常州武进改革的一张“金名片”。

  2015年至2019年,武进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之一,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先后开创了空间全覆盖规划体系、城乡全覆盖基准地价体系、实践所有类型入市试点等12项“全国率先”,为国家修订《土地管理法》提供了“武进经验”。

  2020年以来,常州武进区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契机,以推进农房更新改善为动力,注重系统谋划,聚焦制度创新,集成探索宅基地资格权管理、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择位竞价、金融服务、规划评审、宅基地建房集中审批和数字化综合管理制度,努力打造政策集成“工具箱”,充分发挥制度叠加效应,靶向发力推进农民“户有宜居”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样本和典型案例。

  武进靶向发力推进农民“户有宜居”建设

 厘清“人、户、权”,夯实规范化管理基础

  “全区基本完成全域19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近17万户、52万人的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和基础数据入库工作。”武进区宅改办副主任李治国说,武进农户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管理制度和实践成果已在全国推介。

  武进先后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宅基地资格权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户”为单位要求获得在集体土地上建设住宅的权益资格,厘清了户籍人口与资格成员、家庭成员与宅基地资格权户内成员的界定关系,形成了“三定一动”(一次认定、相对固定、长期稳定、动态调整)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管理机制。

  与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东资格权、宅基地资格权集成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武进定期开展“一户三权”交叉比对验证,建立宅基地资格权人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口径管理、同周期调整机制,定期开展成员自然增减和关系变更、分户、合户、销户等调整工作。

  利用土地到期延包和集体经济组织换届等窗口期,逐步化解宅基地资格权与成员相关权益管理口径不一致等问题,确保口径执行规范性、政策关联衔接性和长效管理延续性。

  聚焦“大、全、快”,打造数字化改革高地

  为打通宅基地审批管理链条不畅、管理资源分散、管理合力不强。武进坚持适用、实用、管用原则,开发建设了农村宅基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将宅基地现状、资格权、使用权、审批、监管、数据汇交等信息全面纳入系统管理,同时无缝对接房地一体权属登记办理系统,有效打通宅基地管理部门协作联动壁垒,实现了县域宅基地全要素管理功能目标,形成了大数据全覆盖、大审批全流程、大监管全方位的总体布局。

  同时,建立宅基地资格权管理数据库,将全区资格权基础数据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为宅基地建房审批和不动产登记确权提供全面、规范、精准的数据支撑。全面完成五类村庄规划编制,为带图审批宅基地创造了条件。全面完成农村房地一体数据调查,全区13.01万宗农村居民住房、4.02万亩宗地面积按照“一户一宅、应发尽发”要求,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颁证率实现100%。

  2021年9月30日,武进区成功发放全国首张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电子批准书,为宅基地“放管服”改革探索新路径。依托 “四个一”(一个库管人、一张图管地、一本证管权、一幅画管房)宅基地基础管理成果,全面推行农民建房“二合一”、跑一趟、不出村全流程电子化集成审批模式,创新建立单户和集中相结合的审批制度,宅基地审批“武进模式”为各地提供经验借鉴并在常州市复制推广。

  统筹“用、退、盘”,探索使用权放活路径

  “闲置宅基地被多元化盘活利用,便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李治国说,这些被遗忘的土地,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

  结合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和差异化需求,武进创新推行分区分类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明确应列入宅基地有偿使用范围的各种情况,制定分类、分段累计收费标准。2020年以来共实行有偿使用500多宗,实现村集体增收3000余万元。

  畅通农户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通道,有偿退出后的宅基地可以重新安排给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使用,也可以城乡挂钩指标方式在全区范围内统筹使用。以礼嘉镇为例,镇政府回购存量商品房,按照人均40平方米建筑面积保障标准,以户为单位进行商品房安置。农户持商品房安置协议(房票)在指定房产公司购房,可按不低于市场价50%的比例享受抵扣政策。新辰村165户农户选择商品房(房票)安置政策,自愿永久性退出宅基地资格权,并进入城镇落户。

  鼓励探索多元化、差异化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有效路径,依托经济发展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展闲置农房租赁服务,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31万宗,收益租金超9400万元。雪堰镇城西村、新康村、湟里镇西墅村等结合美丽乡村和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通过探索“补房退地”盘活利用模式,进一步拓展农房功能内涵,有效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武进还积极探索宅基地择位竞价机制,目前全区已开展2例共27个区位竞价交易,竞价成交金额386.5万元,单个择位最高价格61.8万元。

  创新“留、聚、转”,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

  李治国说,在坚持“规划引领、分类管理、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前提下,武进还创新“留、聚、转”多元化户有宜居保障模式。

  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制定差异化的宅基地保障和住房保障政策,完善自建房原址提升改造、异地集中新建和公寓房安置相结合的农村住房保障方式,重点引导小、散、偏的规划撤并村庄内住宅有序迁建,逐步向规划集聚提升类村庄或易地新建类建设点适度集聚,对规划保留村庄内危、破、旧住宅,按照农户意愿采取单户翻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改造更新,鼓励农户组团进行整排、整巷、整村集中改造。通过“农民主动、项目带动、政策推动”,稳慎推进农民自建区建设试点,全区共编制农民住房集中居住区规划37个,已建成入住21个,受益农户3386户。

  在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意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集中农民智慧,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各村建立农房建设理事会,创新建立农户建房资金专户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了规范有序、群众支持、效果明显的村民建设管理自治组织,丰富完善以履行户型设计、资金收缴、宅基地择位竞价、新房分配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管理机制。

  此外,还积极破解农民自建区建设“用地”和“资金”两大难题。通过统筹利用精细化整治存量指标、新增计划指标、流量指标和通过土地市场指标交易,有效解决农房建设启动暂时存在用地指标周转困难。通过实施规划奖补、公建设施补贴、涉农政策倾斜等措施解决农房建设资金投入问题,减轻建设资金保障压力。全区探索形成了“信用+抵押+贴息”农房建设按揭贷款金融服务保障机制,已开展47户共1961万元放贷试点工作。

  “我们将始终坚持‘重规范、建体系、强基础、促改革’的发展路径,加强宅基地‘人、地、房、权’制度机制系统性研究,建立健全宅基地改革与管理全要素保障体系,为宅基地确权夯基础、为赋权强保障、为活权增动能。”李治国说道。(李南丹 报道员:苏舟 张新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