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皋法院高新区法庭就受理了这样一起因沟通不畅引发的不当得利纠纷。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但处理的过程却有些曲折,通过多方努力,案件最终得以调解并当即履行。

  员工工资发放有误,公司欲追回误发款项

  事情得从一年前说起。原告甲公司的会计小李在操作工人工资打款时,不慎将工资错打进与该工人同名同姓的被告小梅账户中。

  在得知错误打款之后,甲公司设法联系到被告小梅,希望小梅主动退出款项。但发出的消息均石沉大海,甲公司再次试图通过报警来处理此事,公安部门告知属于民事纠纷可以向法院起诉。甲公司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小梅返还不当得利。

  被告地址不明,司法送达“一波三折”

  案件最先分流到诉前调解阶段。调解员多次试图拨打原告所提供的被告手机,但均无人接听,调解陷入僵局,最终转立案进入审理状态。

  承办法官阅卷后发现案件标的小,原告诉称权利义务明确,不出意外只要顺利送达就能妥善化解。但案件的审理并不如所想的一帆风顺,该案的送达过程一波三折。

  考虑到直接送达更方便与被告沟通,承办法官与书记员采取了直接上门送达的方式。第一次上门二人就碰了一鼻子灰,原告提供的被告地址有误,经当地村委会查询村中并没有被告此人。

  根据原告甲公司重新提供的被告地址,第二次上门送达时,发现该地址已经拆迁,所在村委会也只能查出大概安置的小区,但具体门户并不知悉。安置的小区数千户人,究竟到哪里去送达?任凭法官如何拨打被告电话,对方总是不接或者忙音,送达又陷入僵局。如果送达不了,意味着这起案件进入公告程序。

  “我们再试试最后一个办法。”承办法官想到了拆迁办,随即与书记员前往城南街道拆迁办调取被告安置小区具体的两个住址,再次登门送达。其中一处已经卖掉,第二处虽然上门未能遇到人,但通过周边邻居了解,被告平时住在南通的儿子处,并提供了被告儿子的电话。

  就这样送达有了转机,被告的儿子一开始有抵触情绪,在法官耐心的解释和沟通下,他终于答应带母亲一起到法庭处理这起纠纷。

  悉心沟通后,被告主动退回款项

  案件的调解并不顺利。法庭内,小梅与甲公司的代理人小云见面后剑拔弩张,小梅质问小云为何负责人不到庭,并且为之前甲公司私发信息和报警的事情耿耿于怀。

  法官耐心劝导双方理性沟通,并询问小梅事情的前因后果。小梅戒备的心慢慢放了下来,她告诉法官,其曾在另一家劳务公司打工,收到错打的工资时,她以为是另一家公司发放的补贴,加上甲公司咄咄逼人的态度,自己才不予理睬。

  在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下,小梅跟甲公司终于化解了误会,小梅表示不是自己的钱坚决不能拿,当即返还了原告错发的工资,原告也向被告真诚表达了歉意。

  法官心语:小案件也能折射出大道理,虽然诉讼标的仅有2000余元,但结果却是温暖的。人与人交往,沟通是桥梁。理性沟通、用心交往才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才会更和谐。民事审判不是简单的一判了之,事了人和才是司法者孜孜以求的最终目标。司法的过程需要法律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法官用心用情去沟通每一起案件,换位思考,才能引发当事人的共情赢得信任,打开心结化解矛盾,最终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宗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