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省交通综合执法局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执法为民、服务发展,全面推进执法新模式建设,在服务经济发展、提升治理水平、维护安全稳定、推进依法行政、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反映交通综合执法改革的成果经验,充分展现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新气象、新作为,省交通综合执法局创新性开展“江苏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媒体行”宣传活动。10月19日-20日,来自中央及地方10余家主流媒体,共同走进南通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实地感受南通市在落实省局《2023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执法效能的意见》中的先进做法和优秀经验。
数智赋能 智慧执法开启“最强大脑”
近年来,省交通综合执法局积极推动数字执法赋能,充分发挥省监测预警中心作用,进一步加快推进各地交通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建设,打造数字化指挥中心体系,推进“数字上的执法”。从2019年起,南通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便超前谋划、超前布局,与国内头部的高科技公司海康威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交通综合执法联合创新实验室”,围绕“信息感知、传输网络、数据接入、平台支撑、业务场景、系统展现”,完成南通智慧执法的总体架构。
南通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指挥中心主任王鑫华介绍,目前,南通全市在各高速卡口安装“高速鹰眼”,结合省局系统,重点对“两客一危”车辆证件失效、年审过期、等评过期、GPS不在线从事营运、危货车辆无电子运单上路运营等进行智能研判,准确率达到90%,及时发现违章,及时进行布控、及时进行纠正,防范小隐患酿成大事故,不断提高对重点领域重点车辆安全管控水平,交通执法实现了从低能向高效的“华丽转变”。
以大数据为核心,打破数据壁垒,畅通共享渠道,汇聚全量数据,建设交通综合执法大数据中心,目前,南通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已初步构建起交通智慧执法的“最强大脑”。
靠前服务 打造安全执法服务高地
10月19日下午,在南通阳鸿石化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鸿”公司)可以看到,这里有着被江苏省生态环保厅命名为万里长江“绿岛试点项目”的南通市首个水上“洗舱站”。
早在2019年7月,南通市政府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关于长江干线水上洗舱站的布局要求,明确由“阳鸿”公司承建该工程项目。南通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作为交通运输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从工程立项到施工建设,及时主动介入,帮助企业理清思路,高点定位,力所能及为企业排忧解难。
船舶不洗舱便无法运输不同品类货物,南通阳鸿石化储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健介绍,过去,船舶洗舱需要到南京才能完成,有些船舶就出现了自己偷洗、甚至不洗等现象。如今,上述问题在长江南通段已得到有效解决。数据显示,洗舱站建立、运管三年来,共服务船舶308艘次,接收污水13325吨。
与此同时,南通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从严从实抓好危险货物码头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为提升港口企业安全生产筑牢防线。“作为沿江沿海港口行政执法部门,支队始终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始终坚持严管厚爱,通过创建港口普货企业安全管理台账、编制指南地方标准、开展港口危货企业‘全面体检’、规范危险化学品企业动火作业、探索库区智能机器人安全巡检、派专人驻企办公等创新性举措,全面帮扶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南通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四大队赵志强介绍,目前,多项工作已获得省局推广与肯定,下一步,支队将继续推进与生产企业的互促互助关系,共同守护一江碧水。
精准施策 “卡脖航段”变“绿色通道”
10月20日,媒体记者们走进通吕运河管控点,实地参观了解水上红绿灯、红外超高报警、水位标尺、黑光摄像等科技设施在交通管制中的应用。
“原来等待过闸时间一般为5天,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甚至需要等待15天左右,如今等待过闸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南通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水上大队大队长徐小军表示。
通吕运河是南通市重要的内河航道,以往由于过闸能力与通过需求不匹配,通吕运河南通船闸段被船民称之为“卡脖子”航段。从去年开始,支队水上大队分别在通吕河五岔河口和通扬九圩港河十八里河口设置了两个点,成立了专班,实行24小时交通管制。同时,采取“定时放行与船舶积压量大优先放行”相结合的方式,由管制水域两头执勤人员通过对讲机随机协调、指挥。遇到特殊情况,执法艇就提供引航、护航等服务。这样,船舶过闸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个小时。
徐小军表示,接下来,水上大队将在省局的指导下,继续健全交通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深化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建设,确保水上交通运输安全畅通、秩序稳定。
南通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为推进全省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注入了“江海智慧”。下一步,省交通综合执法局将继续以“头雁”之姿,“硬核”推进改革走深走实,以“初心、匠心、信心”不断践行“执法为民、服务发展”理念,切实提升综合执法质效,以实际行动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展现交通执法担当。(包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