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城市亭湖区深度落实“苏适养老”部署要求,积极推进“盐年益寿”品牌实践,实施“颐养在亭湖”行动,聚焦“普惠性”与“差异化”,探索形成“居家与社区、事业与产业、线上与线下、专业与志愿”四元融合的城市原居颐养新模式,满足老年人晚年颐养需求。
居家与社区融合,构建“幸福圆”
亭湖区针对老城区的特点,大力推行居家与社区融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了以“家庭为圆心、以社区为半径”的在家居住、在社区生活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圆”。
一是建设融合。以居家为核心、街道为枢纽、社区为骨干、小区为节点,着力构建老年人居家颐养“生活圈”。一体推进适老化改造,制定了统一的居家、社区适老设备标准,规范了适老设备操作要求,通过硬件融合,实现同类适老设备使用方法一致,使老年人使用更简单、居家更安全、出行更方便。已累计为1050户经济困难高龄老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为1800户独居老人家庭安装了一键呼叫报警装置,完成55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加快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家,实现城市街道全覆盖,建成示范性“长者幸福食堂”20个、“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10个、老年人助浴点6个,初步建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有提供养老服务活动的场所,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居住、在社区生活的环境需求。打通居家和社区数据链,建成智慧民政系统,将老年人家庭适老化和智能感知设备数据、住区适老化感知设备数据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感知设备数据全部接入,通过技术融合,实现联网服务,用大数据提优适老环境。
二是服务融合。贯通居家社区服务项目,打通社区养老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边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向居家养老服务延伸,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可到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享受。如老年人助餐,既可到社区“长者幸福食堂”就餐,也可由附近“长者幸福食堂”送餐、配餐、上门做餐,同样享受到店助餐的补贴。政府购买的居家上门服务项目,老年人可预约助老员上门服务,同样也可直接到辖区内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各类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享受服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无缝衔接、互通互补。推行“面式”服务方式,以服务对象为核心,服务产品为面,通过科学研发设置服务产品,不断扩大“面”的广度,让服务对象自由从“面”中选择所需服务内容,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填鸭式”提供向按需选取转变。目前,亭湖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面”可提供十助50项服务产品,基本囊括了老年人颐养晚年所需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康复护理等方方面面。
三是团队融合。跨体系融合,推行社区养老服务团队与居家养老服务团队融合,鼓励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团队,为辖区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目前7个城市街道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均由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团队承接,实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与辖区居家服务团队一体化。跨专业融合,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实现护理、助老、社工、医生等专业融合。推广“个案”服务模式,为居家老人建立颐养档案,由责任助老员、社会工作者、家庭医生、护理员等专业人员组建综合服务团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一对一服务,老人在家和在社区都可由同一团队提供服务,服务团队对老人情况掌握更清楚、更及时,服务更有针对性;老人对服务团队更信任、更满意,通过居家与社区服务无缝衔接提升颐养质效。目前,70个城市社区共建立起了200余个综合服务团队,为1.5万名老年人建立起了个人服务档案。
事业与产业融合,实现“可持续”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产业,满足老年人品质养老服务需求;通过事业产业化运营的方式,培育壮大养老服务产业,以产业反哺养老服务事业,以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事业可持续、产业高质量。
一是融合供给。采取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双模供给的方式,满足老年人对基本养老服务、个性养老服务、品质养老服务的多重需求。事业保基本,坚持养老服务事业的公益属性,连续5年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扩面至79周岁以上所有老人和75至79周岁失能、半失能老人,享受福利老人超过3万人,高龄老年人生活能力评估实现全覆盖。制定助浴政策,将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助浴补贴范围,每人每次可享受20元的助浴补贴,为所有失能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了免费上门助浴服务,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产业提品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品质化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企业研发适应老年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目前,老年人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购买社区托养、居家照护、上门助浴、康复护理、助行助医、适老改造等各类养老服务,据统计,仅2023年9月份,市场化的上门助浴服务超过了500人次,提升了老年人颐养品质,满足了老年人养老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需求。
二是互促发展。以养老服务事业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通过壮大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和产业规模反哺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制定《亭湖区“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颐养在亭湖”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在区级层面上确定未来3-5年养老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实施路径。推出土地支持政策,引导利用现有厂房、学校及社区用房等改造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用好盐城市出台的《盐城市养老服务条例》《长者幸福食堂和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补助实施细则》等系列法规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承接养老服务事业,以养老服务事业培育孵化更多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9月底,全区注册含有养老服务的企业已经达到了84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了85%。先后培育出了一路同行、爱心养老、同心等一批专精养老服务企业,这些养老服务企业在保持营收平衡的同时,将部分市场化营业收入补贴到了养老服务事业中,如万户新村长者幸福食堂用营业收入支持老年人组建“夕阳红合唱团”,一路同行以市场化的助浴收入补贴事业性助浴服务,文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站点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了收支平衡,保证了为老年人提供的场地支持、健康监测、助学助娱等免费服务能够常态实施。
三是市场运营。“十三五”期间,亭湖区共计建成了178家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其中城市社区70家,实现了城乡社区全覆盖,但截至“十三五”末,能够常态化运营的仅10家。为破解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难以常态化运营的难题,“颐养在亭湖”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探索“政府出补贴、属地出阵地、企业出运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新模式,区财政按照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装修补助,由属地免费提供服务阵地,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由专业团队负责承接运营。实行事业与市场双线并行运营模式,事业性服务由政府统一定价,按绩效考核给予补贴,确保事业的公益属性。市场性服务实行价格备案制,由企业自主定价实施,政府不干预市场行为。将市场化服务结果纳入事业性服务考核,推动企业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创新服务产品、主动开拓市场。目前,全区共有20个社区养老服务实施实现市场化运营,其中7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全部实现市场化,达到了每个中心日平均服务老年人达到80人以上、老年人满意度不低于80%的“双80”目标。
线上与线下融合,提升“可及度”
新时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从“粗放式”向“精细式”发展,对需求与供给链路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为精准匹配老年人的各类需求,避免资源低效空转,亭湖区通过“数字养老服务超市+助老驿站”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精准满足老年人对居家、社区的养老服务需求,使各类养老服务“更可及”,老年人的幸福感更强。
一是统一平台,融合多元服务主体。“数字”赋能,按照“智慧养老云平台+APP+人工”一体化的思路,初步建成“亭颐养”数字养老服务超市,由线上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线下助老驿站两个部分组成。线上平台由区民政局主导统一开发,委托国有企业运营,整合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社区养老设施和养老机构监管平台、养老服务热线等功能,引入“淘宝式购物”“美团式服务”方式,提供产品发布与销售渠道,采取备案制方式,免费向所有养老服务提供者开放。鼓励各类企业、各类机构、各类组织,以及个体经营户入住平台,上线为老服务产品。首批遴选出了20家网店,开发上线150余款养老服务产品,打通了需求与供给产业链条,不断满足了老年人多样性、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织密驿站,推动线上服务落地。“实体”落效,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推动线下助老驿站建设,为线上服务提供实体支撑。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住宅小区内,建设专业助老驿站,按照“嵌入小区、功能兼备、各具特色”的要求,由政府无偿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养老服务企业或服务组织自主选址建设,自主运营,首批由国有企业燕舞康养投资建设的专业助老驿站已经试运营。充分利用社区各类服务阵地,推动共享助老驿站建设,设置智慧养老服务终端,终端采取适老化操作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点单服务。同时,划出助老功能区,为线下服务提供场地支持。建立企业之间、机构之间开放共享机制,线上网店均可利用助老驿站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将助老驿站打造成线上网店的线下服务平台。预计到2023年底全区将有30多家助老驿站投入运营,其中专业助老驿站将超过10家,实现多元主体通过统一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全维养老服务。
三是三线并行,精准匹配联动服务。实行“网络线上点单+呼叫中心热线点单+助老驿站线下点单”的“三线并行点单”模式,服务对象既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直接选取所需的服务,也可通过热线电话提出服务需求,由人工客服按条件最优匹配下单,同时可以到助老驿站现场选择服务项目,由助老员或志愿者帮助线上下单,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存在的智能产品操作难、网络使用有难度、线上点单易出错等问题,实现需求和供给实现精准匹配。推行“线上信息服务+线下实体服务+呼叫中心+定位终端”服务模式和“先服务后付费”运营模式,规范服务标准,建立投诉反馈和退出机制,老年人线上点单更放心、线下服务更满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良性发展。
专业与志愿融合,满足“多样化”
截至2022年末,亭湖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15.98万人,占比达到23.66%;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龄人口比例达到13.76%,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养老服务力量不足的矛盾凸显,为此,亭湖区采取“专业与志愿融合”的路径,以专业为,志愿补充,打造了一支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力量充足的养老服务队伍。
一是建强两支队伍,提升为老服务力量。职业队伍专业化,会同人社部门,将养老服务人才纳入人才龙卡评定范围,将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养老、护理专业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全日制毕业生纳入大学生入职补贴范围,入职满5年后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实施养老服务“金牌护理员”“全能助老员”专项培训计划,每年开展日常生活护理、常用护理技术、医养结合、养老智慧管理等培训,全区120名助老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志愿力量组织化,依托区级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和各镇(街道)社工站,广泛培育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队,全区共有为老服务社会组织63家,为老服务志愿服务队300余个。建成“志愿亭湖”服务平台,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在平台上发布项目、招募志愿者,整合了助老志愿服务力量。实施“助老志愿者培训工程”,今年来,累计组织专题培训36场次,共计1000余人次参加。
二是坚持专业为主,保障为老服务质效。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应急救援等需求。加强社区专业养老服务站点建设,依托社区“长者幸福食堂”、助浴中心、“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社区护理院等专业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日托全托、居家照护、康复护理、健康维护等专业服务。推广居家照护专业化,创新家庭照护床位建设模式,引进上海专业团队,首批选择50名参战老军人、建国前老党员等有特殊贡献的老人家庭建设高标准家庭照护床位,并联动长期护理保险,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严把上门服务团队专业关,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提供的上门照护服务,必须由专职、持证的人员提供服务,从事上门助浴、康复护理等专业性强岗位的人员还必须持有相应的护理员证书,保障了养老服务质效。
三是发挥志愿作用,拓展为老服务资源。充分发挥“五社联动”作用,大力弘扬敬老文化,发挥志愿力量建立起了老人关爱新模式,满足老年人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精神慰籍、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连续组织两届公益创投,引导30余个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助老活动。今年来,累计在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社区等场所开展各类尊老助老主题活动200余场次,满足了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常态关爱网络,建立空巢独居老年人“三级探访”制度,实施常态化探访关爱,依托镇(街道)社工站,引导空巢独居老年人组建互助服务组,相互探访、抱团养老。实施“共享助老行”项目,依托镇级社工站,设置辅具共享点,免费或低偿向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康复辅具租赁服务;组建共享助老团队,开展“时间储蓄”试点,引导志愿力量为老年人提供送餐代购、助行助娱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性需求。(杨维华 孙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