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江苏援伊·南京工作组认真贯彻落实历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拓展文化润疆深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文化设施共建、文化产品交流、文化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合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近年来,伊宁市入选“中国文旅融合发展名县(区)案例”,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

  新华网南京10月15日电(庞雪汀)“新疆是个好地方,伊犁是好地方里的好地方。”“人民艺术家”王蒙曾如是说。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素有“花城”之称的伊宁市集聚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块流光溢彩的“宝藏之地”。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江苏援伊·南京工作组(以下简称:南京援疆工作组)坚持将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产业援疆、富民兴疆的重要引擎,发挥援疆干部的经验和专业优势,挖掘新疆优质文化资源,围绕“汉家公主乌孙和亲”、“人民艺术家”王蒙作品《这边风景》、“新疆光辉灿烂的多民族文化”等文化名片,精心打造伊宁市全域文化旅游产品,取得积极成效。

  2023年,新一批南京援疆干部人才来到伊宁,接过了南京援疆工作的接力棒。据介绍,南京援疆工作组本年度计划安排援疆文旅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

  还原民俗特色,让老城焕发新活力

  年过七旬的阿布喀迪尔·扎伊尔没有想到,“靠山吃山”的好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头上。作为一名老伊宁人,近些年,阿布喀迪尔成为了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一名马车夫,服务对象就是奔伊宁而来的八方游客。

  “喀赞其”意为“铸锅为业的匠人”。历史上,这里曾是伊犁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中心;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13个民族长期在这里居住。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300多幢古建筑、2万多户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庭院、干净平整的柏油路,绿树成荫的人行道……如今的喀赞其,已经是伊犁游客必打卡的“网红”景点,更被网友称为“小摩洛哥”“蓝色小镇”和“经典建筑院落”。然而十年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惠民富民,居旅共享。”近年来,南京援疆工作组科学统筹援疆资金,大力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持续加大对4A级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保护和开发帮扶力度,为喀赞其步行街统一设计风格各异的店招店牌,建设石榴花展览馆、乌兹别克文化大院等文化地标。景区的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游客中心、马车、电瓶车、演员服装等焕然一新,讲解服务和演艺水平全面提高……老城从此焕发新生,为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喀赞其样本”。

  如今,喀赞其道路两旁汇集了上百家手工作坊,较大带动了居民就近或居家就业创业。每年5月至10月旅游旺季,每家接待游客月平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马车夫和演职人员月工资更是超过5000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除了喀赞其,六星街的民俗文化陈列馆也是伊宁极具人气的“网红”打卡点,这里由援疆资金投入近300万元打造,展示着当地俄罗斯族居民亚历山大40多年来收藏的800多架手风琴,大的有半米见方,小的只有巴掌大,俨然是一处让人大开眼界的“手风琴博物馆”。

  

  六星街的“手风琴博物馆”

  亚历山大是伊宁的名人,他不仅独自创作了20多首悠扬的手风琴乐曲,还组建了一支由多民族成员共同组成的“民族团结”乐队。有了亚历山大和他的民族乐队做原型,一部精彩的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琴声悠远》因此诞生。

  “特别激动,没有想到这些手风琴能有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展示。”亚历山大表示,手风琴珍藏馆以及他成立的“民族团结”乐队,都已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六星街也被打造为远近闻名的“音乐小镇”。

  南京援疆工作组还携手当地主管部门合力打造重点文旅项目“六星街音乐庭院”,订制了一架高2.68米、长2.4米的“世界最大手风琴”,成为六星街又一“网红”打卡地。

  为了丰富伊犁河景区经营业态,南京援疆工作组还促成南京秦淮风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与伊宁市文旅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合资成立新公司,共同打造游船观光项目。“船自秦淮好风光 添彩丝路新天府——伊水游船项目”在伊犁河景区全面运营,为“多彩花城”再添亮眼一笔。

  

  伊犁河景区游船项目

  打造文化IP “文化润疆”动人心

  近年来,南京援疆工作组选送诸多优秀文艺作品赴民族地区交流,其中与南京文联联合制作的纪录片《见证·伊宁》完成后期制作,计划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对接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选送60幅作品参加“宁伊同心·文化润疆”南京、伊宁两地美术书法作品邀请展。

  同时,南京援疆工作组还积极促成了伊宁市与中央民族大学成功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伊宁分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挂牌落地,让群众既拥有高标准的“主阵地”,又有家门口的“微阵地”。

  一批优秀的文化IP,也在“文化润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应运而生。打造“汉家公主乌孙和亲”的文化名片,焕然一新的汉家公主纪念馆以崭新的设计理念、新颖的构思布局,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生动诠释了汉家公主刘细君、刘解忧远赴西域和亲,推动民族融合的动人故事。

  

  大型歌舞剧《解忧公主》

  今年年初,同样基于汉家公主故事的“文化润疆”艺术精品剧目、大型歌舞剧《解忧公主》在江苏六地巡回演出。剧中,解忧公主和亲乌孙的家国情怀,让无数观众为之感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汉家公主”IP衍生出的系列文创产品,其产业链条还与苏勒阿勒玛塔村的绣娘团体结合起来。如今,这些绣娘的人均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

  此外,南京援疆工作组还深入挖掘“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在巴彦岱的故事及其茅盾文学奖作品《这边风景》,与巴彦岱镇共同规划建设王蒙文学小镇。

  小镇里,占地700余平方米的王蒙书屋讲述了王蒙和巴彦岱村的特殊渊源。书屋实景呈现王蒙当年在巴彦岱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和历史图片,展现其工作生活经历、创作情景、生活场景和文学创作成就。

  当辽阔壮丽的塞外风光邂逅钟灵毓秀的古都风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年7月,2023宁·伊“民族团结一家亲”夏令营活动在南京开营。

  7月12日,10名南京青少年代表前往伊宁,与当地20名友谊小伙伴一起欣赏迷人的塞外风光,探访特色文化地标,畅游阔克苏大峡谷,在那拉提空中草原体验哈萨克族民族风情和草原文化;19日,10名伊宁青少年代表来到南京,将民族友谊在这座六朝古都延续。南京小主人邀请结对的新疆小伙伴住到自己家里,与他们一道爬紫金山头陀岭、游玄武湖、逛夫子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进南京博物院,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各族青少年儿童在交流体验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2023宁·伊“民族团结一家亲”夏令营活动

  南京援疆工作组持续擦亮“文润花城·书香伊宁”特色品牌,一次次精彩的策划,弘扬了正能量,唱响了民族融合、携手共进的赞歌。

 旅游+特色农业 助力“伊宁味道”走出去

  “这个奶枣真的很甜、很好吃!”“牛奶很好喝,新疆的奶源确实好!”……今年5月,乡村振兴消费援疆——第七届“乡村游礼”赶大集伊犁农牧产品(南京)销售专场活动在南京鼓楼区下关滨江水岸举行,口感醇厚的奶制品,香脆可口的坚果,令人唇齿留香的大枣、果脯,成了展销会上的“明星”产品,引来市民纷纷驻足。

  第七届“乡村游礼”赶大集伊犁农牧产品(南京)销售专场活动

  “伊犁乡村游礼”是南京、伊宁两地正在联手打造的援疆帮扶共享品牌,通过助力“伊宁味道”走出去,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今年9月15日,“消费帮扶惠民生 东西协作促发展”西部优质农产品推介会在南京举办。会上,南京援疆工作组就地区特色产业、优势产品进行了介绍,伊犁伊牧欣乳业有限公司、伊阳蜂业有限公司等作为伊宁特色农产品代表企业,对产品做了详细展示、推介。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将吸引诸多游客前往产地品尝最正宗的“伊宁味道”。

  南京非遗亮相伊宁街头

  此外,南京援疆工作组还把“南京味道”引入伊宁。在伊宁市第十一届金秋民俗文化旅游节上,专门设置了南京非遗民俗文化展示街,流光溢彩的金箔、灿若云霞的云锦、鲜香可口的盐水鸭……多项南京非遗文创产品亮相街头,让伊宁市民和游客饱览南京的人文魅力。

  一直以来,历届南京援疆工作组把文化援疆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坚持多角度全方位打造文化艺术精品、推动“同心载体”建设、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建帮扶,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南京和对口地区优秀地域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丝路花城,多彩伊宁”。如今,一个个让人迈入就不想离开的特色景区,一群群惊艳于“大美伊宁”的四海游客,一次次两地人民的互动交流,正合奏出一曲绚丽多姿的“文化援疆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