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培养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和示范区。学院着力探索体系化、全程化、网格化、精品化的“四化”发展模式,精耕组织力、战斗力、向心力、凝聚力的“四力”发展方向,推进构建规范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四型”学生党支部,着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堡垒。

  体系化夯实支部建设,强化支部组织力,构建规范型党支部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党支部的基础规范建设。坚持严把“程序关”,规范党员发展流程,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全程纪实;坚持党员管理规范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及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坚持党员教育常态化,抓好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等常规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完善党员责任区制度和党建目标责任分解机制,签订党员党建工作责任书,把党建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增强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可操作性。创新项目牵动导向机制,把项目管理手段和方法引入学生党支部的工作中,依托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平台和活动,每个党小组每年至少申报1个党建项目,建立项目管理台账,进行过程性考核和量化考评,推动学生党支部提质增效。

  全程化助力党员成长,提升支部战斗力,构建学习型党支部

  学院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平台的学生党员学习教育体系。学院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学与分散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党员政治学习和常规的党建理论培训。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构筑多中心学习平台,如以青年学习社为中心,要求每一位党员开展一期理论宣讲,定期与团员开展专题理论研讨;以党小组为中心,每天由一位党员在党员群中分享时事热点,全体党员共同讨论;以专业联盟为中心,党员与同专业的同学每月共同研读一本与专业相关的党建读物,建立学习思维导图,形成读书笔记、开展读书分享等。理论学习铸信念,专业学习固真知,学院还力促党员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融合。一是力促党员成为学业先锋。党员需定期汇报自己的专业学习动态和取得的成果,对于学习松懈的党员及时进行诫勉谈话。二是力促党员包好课业责任田。学院采取党员专业负责制,党员与其同专业学生组成专业群落,党员负责人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学习活动,“以优秀传递优秀”实现同专业共发展。三是力促党员做好学术引领。每一次学术研讨或科创活动,党员须带头参加,一方面提升党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引领广大同学参与。

  网格化布局先锋示范,彰显支部向心力,构建服务型党支部

  学院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路,建立网格化的党员先锋示范引领平台,通过党员进班级团支部、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等“四进”活动开展“我为同学办实事”。开展宿舍大走访,让学生党员关心同学宿舍生活状况,了解同学的需求和诉求,及时反馈和解决同学所遇到的问题,积极推动和谐宿舍建设;开展“党建带团建”活动,党员带领同学参加党团理论学习,指导和参与班团建设,协助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学院青年学生聚集的团支部和其他群团组织中,以先锋引领践行党员担当。在校内,设立党员先锋岗,对“三困”学生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党员的传帮带让越来越多学生走出困境,自立自强。在校外,推动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政治理论宣讲、助老助残扶幼、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践行奉献精神。

  精品化打造工作阵地,凸显支部凝聚力,构建创新型党支部

  要不断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其根本在于创新。学院创新性打造“党建+”新局面,全面引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打造“1+N”红色成长链。由学生党员担任组长并带领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二是创建“党建+专业”荣誉项目。以党建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依托大创、挑战杯、“互联网+”等科创项目,推动党建与专业学习科研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党员成长为党建和专业方面的“双领头人”。三是探索“党建+实践”的融合型教育机制。以红色成长链为基础,滚动制开展“赓续红色基因——寻访红色榜样”项目、“追寻红色故事——调研红色教育基地”项目、“继承红色事业——党史教育与乡村振兴调研”项目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党员在红色教育实践中增强使命担当。

  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四型”建设中成果显著,在思想政治引领、规范组织生活、团结凝聚师生、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提升了党建工作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引领度和贡献度,近年来,百余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省级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以及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十佳青年等不断涌现。(莫春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