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泰州市姜堰区召开“努力推动姜堰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专场,围绕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等,姜堰区发改委、民政局、人社局、卫健委、罗塘街道、梁徐街道分别介绍相关情况。

  近年来,姜堰区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民生保障、促进富民增收。2022年,该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117元,同比增长5.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6:1、首次降至2.0以内。今年上半年,姜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05元,同比增长6.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列全市第1。

  从2006年开始,该区连续17年实施民生实事工程,累计办理民生实事项目300多个,着力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相关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受到广泛好评。今年,经该区人大全体会议票决,共确定16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部达超序时,其中,校园技防提升、校车运营服务、城市书房建设、妇女健康保障、文化惠民演出等5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任务。

  姜堰区紧扣“稳就业保民生”工作主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千方百计稳定就业,确保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同时,该区以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就业为工作重点,加快公益性岗位开发速度,将城乡公共管理服务、邮件快件收发、残疾人服务等纳入公益性岗位范围,组织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开展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工作,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托底安置。上半年,该区城镇新增就业445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912人,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个,兜底安置困难人员251人,帮扶1227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看病难”是老百姓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姜堰区围绕“便民、惠民、利民”创新服务举措,大力开展“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活动,不断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着力打造里下河、西南、东南3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推进194家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提档升级,提升常见病、多发病救治能力;先后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4个,市级临床重点学科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9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0个,省级基层特色科室3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22个,提升疑难病救治能力。

  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姜堰区着力打造“堰上康养”15分钟养老服务圈,精准实施特需服务,为300名高龄、经济困难的空巢独居老人安装移动空调,为500户空巢老人家庭安装红外健康监测仪等智能看护设备,精选养老联盟商家,遴选197户商家,完成服务工单5548例,居家养老层次更加鲜明;建设10家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市首家失能老人助浴中心正式运营,成立“1+13”助浴联盟,为1713人次老人提供助浴服务,筹资1200万元建设2个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养老内涵更加丰富;公办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比例达70%以上,养老机构入住率超过50%。

  姜堰区质效并举管理儿童事务,做实“守护‘姜’来”未成年人关爱品牌,落实困境儿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重关爱”模式,困境儿童应保尽保率100%,实现免费健康体检;为50名困境儿童开展助医助学服务,征集落实微心愿790个;常态化为6000多名学生、10个社区提供专业心理测试、咨询、疏导、团体辅导等服务。

  做好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考验政策“温度”。姜堰区强化社会救助兜底,调高低保、特困供养等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建立数据库7439户8865人,发放救助金5300多万元;定期走访探视6.5万人次,汇总需求800多条,链接资源做好服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418万元,惠及14610人;实施临时救助300人次,发放救助金41.11万元;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170人次,助力寻亲3人;开展“泰有爱·救在一起”燃气安全守护行动,为70户免费更换不合格“灶管阀”,为45户优先安装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

  在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方面,姜堰区放大“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优势,深化新实践,完善新体系,多元激发活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下一步,姜堰区将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进一步推动富民增收、强化政策托底、提升创优治理能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乔梁 丁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