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发掘用好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旅游+”制度机制、方法路径,高标准打造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全力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承办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现场调度会并作经验交流,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等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坚持以游育人,在推进“红色旅游+教育”融合中弘扬红色精神。构建“1+N”游教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制定打造全国知名党性教育高地1个总方案和周恩来纪念馆中长期发展规划、新旅历史纪念馆陈列提升方案等N个子方案,探索“三创”融合路径,推动红色旅游与党性教育互促发展,恩来干部学院入选中组部“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创新联研联学模式。联合全国相关研究机构,组建全国周恩来崇高风范研究联盟;联办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座谈会等全国性、区域性研学活动,邀请知名党史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新四军革命精神、红色故事和党史人物;依托恩来干部学院,联动举办党性教育主题班、培训班等,累计培训学员2000余批次、10余万名。

  创设“沉浸式”课堂。打造“1+X”红色教育实境基地,整合革命旧址遗迹、纪念馆所等红色资源,构建以周恩来纪念馆为主,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钦工横沟暴动遗址等为辅的沉浸式教育矩阵,形成现场教学和专题教学、情境教学、访谈教学、案例教学等相得益彰的实境教学体系,增强游教“趣味”、再现历史“原味”。

  创传通俗理论精品。加强与中国儿艺等专业院团合作,率先探索建立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构建“1+16+X”三级创传网络(1个区级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16个镇街道级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一批村居社区级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展演中心),深化红色主题通俗理论作品创作传播,先后创排《周恩来与故乡》《新安旅行团》《中国少年》《红色苏皖边》等红色优秀剧目、电影、小说,真正让人愿意学、好理解、受洗礼。《新安旅行团》入围文旅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红色苏皖边》等6部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坚持以游兴业,在推进“红色旅游+产业”融合中提升发展能级。创新“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红色旅游跨区域联动、跨产业融合,放大红色旅游综合效益,做强文旅产业支撑,作为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地方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一方面,强化区域联合。构建“1+3+7”区域合作机制,倡导组建1个全市性红色旅游联盟,整合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周恩来纪念馆、恩来干部学院3个市管单位和淮安区、洪泽区、淮阴区等7个县区红色旅游资源,围绕“新旅研学游”“铁军精神游”“复兴之路”等主题,打造恩来干部学院、周恩来纪念馆、“新旅”3个核心片区,建设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为重点、融红色旅游实景演出、实境体验为一体的1个红色旅游体验区,集聚资源策划推广“1-3日游”精品路线。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入选省“建党百年不忘历史”红色经典旅游线路、“永远跟党走”红色旅游线路和长三角红色旅游线路。

  另一方面,强化产业璧合。策划实施“三融两化”行动计划,坚持以红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牵引,重点推进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美食产业、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组建产业培育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依托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统筹谋划开展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集成政策、集聚资源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等战略性重大项目;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召开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推动红色旅游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站式公共文旅智慧平台,运用声光电、AR、VR等现代科技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实现4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虚拟导览、智慧讲解等服务全覆盖。

  坚持以游塑城,在推进“红色旅游+城建”融合中彰显城市魅力。把红色旅游融入城市建设更新全过程,统筹做好遗址保护、文化利用、公共配套“三篇文章”,让红色成为城市最鲜亮底色。加强本体保护。科学划定革命旧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推动建设革命文物保护片区,既加强纪念设施修缮保护,又同步建设各类革命旧址、遗迹、纪念馆的综合功能区,提升改造周边环境。注重活化利用。创新红色资源“活化”利用途径,弘扬车桥战役等红色革命精神,大胡庄蓝水湾乡村旅游等农文旅综合体项目,推出“忆苦思甜”红色主题团餐等特色餐饮,引导发展帐篷营地、房车营地、木屋营地等露营经济业态,推动红色文化在活化利用中得到传承弘扬。优化公共配套。完善红色景区景点内部、周边、沿线及区域设施,兴建海棠大道、长安路等红色主题旅游风景道,将红色文化符号融入基础设施视觉设计元素,营造良好红色文化氛围,淮安红色旅游城市标识度、影响力不断增强。(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