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钵池街道牢牢把握“学思践悟强基础”“暖心关爱护‘朝夕’”“为民服务强实干”三大主题,将政治理论学习与服务“一老一小”、解决“急难愁盼”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彰显责任担当、书写为民情怀。
开办“钵学”讲堂,学思践悟强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强调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6月12日,在第12期“钵学”讲堂上,钵池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士忠为全体与会人员讲授党课,并围绕“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未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之前相比会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如何看待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三方面同大家进行了交流。
据了解,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钵池街道突出“交流学”,搭建互动平台,举办“钵学讲堂”20期,每批次选出1名党员干部登上讲台,利用周一例会前10分钟,分享自己近期的学习感悟,畅谈如何结合业务实际提升工作质效,从“被动听课”到“主动思考”,推动全体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时,利用微信群、朋友圈推送相关社论时评、理论文章,着力打造“指尖课堂”,促进思想交融、同频共进。
聚焦“一老一小”,暖心关爱护“朝夕”
“我平时没去过电影院,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居民观影活动,让我走几步路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电影,还能和老姐妹们拉拉家常,既放松了心情,还丰富了生活。”7月13日,参加机场社区观影活动的68岁居民陈兰兴奋地说。除了组织观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外,钵池街道积极整合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商业服务、政府支持等资源,不仅在马庄社区建成日间照料中心,配置专职人员和党群志愿者,为周边40余名老年人提供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服务,更在东湖社区设置老年助餐点,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社区的烟火气、生活味和幸福感。每到午餐时间,100多名老人到此有序排队打饭,8种菜品选择、3荤2素搭配,在一汤一菜中享受“舌尖上的幸福”。
“暑假里爸爸妈妈还要上班,都没空带我出去玩,一个人在家很无聊。现在社区有好多活动,每个月我们都会一起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可好玩了。”来自钵池街道吕庄社区的林同学开心地说道。暑假期间,钵池街道各村(社区)积极发动辖区内专业教师、志愿者及社会组织,开办各式“家门口”的“暑托班”,开展红色教育、兴趣培养、体育锻炼、非遗传承、手工DIY、经典诵读等特色活动,不仅让孩子暑假有“趣”处活动,更切实帮助家长缓解了“假期要上班 子女看护难”的问题。比如:钵池街道东湖社区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志愿队协办了为期4天的公益课堂,为孩子们开设了“学业提升”“心悦成长”“童享悦读”“揽梦入淮”等丰富课程,孩子们在课堂上与老师们积极互动,在欢声笑语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滋养,赢得了家长一致好评。
解决“急难愁盼”,为民服务强实干
“楼下的餐馆和居民楼共用一个管道,污水油渍堆在一起,动不动就堵了,梅雨季节老是漫水,现在下水道改了,心里踏实多了!”钵池小区北门西侧的张大爷说道。
钵池小区由于下水管网管道老化、淤积、餐饮店油污排放等复杂原因导致管道排水动力不足、污水漫溢,下雨天积水、漫水现象时有发生,不但影响商户的日常经营,而且给住户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烦恼,老百姓迫切希望这一现状得到改善。
钵池街道吕庄社区议事室召集人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实地调研,联合专业人员现场勘查,了解问题所在,邀请小区居民代表、施工人员代表等参加“码”上议协商议事会。
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并达成共识:首先,联系老旧小区改造施工队对排污管道进行勘查,形成改造方案;其次,根据方案,将商户们违法搭建的铁皮棚全部拆除;最后,施工队对下水管道进行疏通、重新铺设;同时,吕庄社区做好改造期间的公示通知、居民协调、过程管理以及后续各项工作,不断收集群众意见反馈,提升管理水平。
会后,各方积极行动,不仅有效劝导商户拆除违建的铁皮棚,更重新铺设了下水管道,并完成了管网维修。据悉,本次工程采用直径400厘米的污水管网,共计铺设21个窨井、165米管网,截至8月5日,困扰群众一年多的下水管道堵塞、溢水等“烦心事”得到了彻底解决。(刘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