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徐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徐州市委宣传部、江苏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届汉文化论坛在江苏徐州开幕。
主论坛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围绕《两汉文化中的乡里认同与家国情怀》发表了主旨演讲。卜宪群说:“两汉文化多姿多彩,博大厚重,既具继承性又具转化性与开创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乡里认同与家国情怀的构建,是两汉文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乡里认同是指人们对生活或曾经生活过的家乡一种集体归属感,也指生活在乡里共同体中的人们所拥有的共同价值观。卜宪群介绍,乡里认同是乡里产生之后的产物,西周是我国乡里制度的发端时期,春秋时期,乡里组织在各国已经比较普遍,乡里认同意识也已产生。战国时期,乡里已普遍具有国家基层行政组织的色彩,乡里制度与户籍什伍制度相结合后,乡里成为国家最为重要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乡里认同也成为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秦统一后,户籍制度更加完善,百姓被禁止随便流动迁移,这种固化的乡里户籍制度虽然是为了政治控制与经济剥削,但也加强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乡里认同。
卜宪群认为,两汉时期,乡里系统一方面继承了先秦的历史传统延续下来,另一方面乡里意识有了新的发展,这既体现在人们对乡里的归属感、乡人的亲近感增强上,又体现在乡里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上。
一是回归故乡、安土重迁的归属感。如《汉书·朱买臣传》:“上(武帝)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后汉书·荀彧列传》:“颍川,四战之地也。……乡人多怀土不能去。”而汉乐府古诗中思恋故乡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二是守望互助的亲近感。如《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绾)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后汉书·符融列传》:“妻亡,贫无殡敛,乡人欲为具棺服。”
三是虽各有乡俗,但有共同的乡论价值观。随着汉代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国家有意地通过儒家思想引导乡论价值观的构建,乡论价值观逐渐从崇尚富贵向儒家思想的忠孝、信义等转变。赈恤乡里、忠君为国、天下为公、清廉为政、克己奉公等家国情怀通过乡里意识形塑,乡里意识对家国情怀的塑造起到决定性作用。
卜宪群说:“家国情怀是建立在个人、家庭、家乡认同基础之上的国家认同和深厚情感。两汉国家在乡里认同与乡里意识塑造上做了很多努力,这种努力造就了两汉乡里认同与国家认同、乡里意识与国家主流意识的高度统一性。”两汉浓厚的乡里情结成功地塑造出两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气概。可以说,乡里认同与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而乡里认同,无疑是中华民族“深沉的历史意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意识,是“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
卜宪群强调,徐州历史底蕴深厚,不仅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为家为国、修身扶弱的家国情怀重要起源地。希望徐州深入研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里文化,赓续新时代家国情怀,做到“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据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发祥地和集萃地,近年来徐州加快实施“舞动汉风”工程,多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2020年,徐州成功举办首届汉文化论坛,初步打响徐州“大汉之源”城市文化品牌。(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