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留存了544 处汉文化遗址遗迹、12137件汉代可移动文物,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代三绝”名扬海外。9月23日,第二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开幕,本届论坛聚焦“两汉文化与中华文明”主题,旨在深入挖掘两汉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推动两汉文化传承发展。

(图为开幕式现场)
“千百年来,两汉文化在古彭大地薪火相传、演进承续。登临云龙山举目远望,贯穿城市南北的主轴线上,戏马台千古绝唱、户部山画堂秋色、回龙窝古韵留芳,绵绵文脉,悠悠汉风,滋养着这方水土生生不息,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气韵。”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两汉文化刚健有为的鲜明特质,砥砺了徐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历史上,徐州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和黄泛之灾,但始终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书写了不朽的城市传奇。踏上新征程,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343”创新产业集群茁壮成长,徐工重器享誉全球,云龙湖实验室创新潮涌,成功跻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正凤凰涅槃、跃然崛起。
两汉文化尚勇崇文的价值导向,孕育了徐州灿若星辰的豪杰英才。往昔,这片土地孕育了宋武帝刘裕、南唐烈祖刘昪等开国帝王, 以及文献学家刘向、道教祖师张道陵、人民音乐家马可、国画大师李可染等名人巨匠。今朝,徐州教育资源禀赋深厚,人才磁场日益强劲 ,大国工匠托举大国重器,创新英才涌动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在徐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竞相奔腾。
两汉文化海纳百川的恢弘气象,涵养了徐州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得益于多元包容的两汉文化熏陶濡染,徐州自古就是广纳博采的开放之城,从解忧公主远嫁西域促进丝绸之路贯通,宋元明清时“通衢五省、商贾云集、人杂八方”, 到如今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 中外文明、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焕发生机。当前,徐州抢抓多重叠加战略机遇,聚力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一个更具活力的中心城市正阔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两汉文化顺天应时的生态思想,厚植了徐州山清水秀的绿色本底。汉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与农耕文明发展,孕育出知命畏天、仁民爱物、取物以时的朴素自然观,为后世生态治理提供了有益启迪。近年来,徐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以贯之推动百年煤城生态转型。今天的徐州,故黄河穿城而过,大运河傍城而流,城区72座山峦连绵起伏,9大湖泊交相辉映,先后跻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膺联合国人居奖,极目所至绿意盎然,处处铺展着“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动人画卷。
“徐州将以此次论坛举办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两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徐州力量。”宋乐伟说,徐州将坚定文化自信, 赓续传承历史文化根脉,更好寻根汉源、延续汉脉。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点推进徐州汉楚王墓群等遗存的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 ,推出更多具有历史价值、时代意义的考古成果、研究成果。徐州将坚持守正创新,用心擦亮历史文化名片,更好舞动汉风、激扬汉韵。依托城市历史文脉,高标准建设“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的两汉文化集中展示区,整合串联徐州博物馆、汉文化景区、汉画像石馆等资源,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精品项目,推动“汉”元素有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擦亮“国潮汉风”等文化品牌, 唱响尽显徐州特色与气派的“大风歌”。徐州将秉持开放包容,充分汲取历史文化滋养,更好熔铸汉魂、凝炼汉魄。持续办好汉文化论坛、汉文化旅游节、徐州文博会等重点活动,积极推进两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对话,在交流互鉴中吸纳优秀文化成果、提炼两汉文化精髓,更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激励全市上下大力弘扬敢为善为、务实落实的优良作风,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