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一大早,新庄街道新塍社区南华圩自然村的村民宗福泉刚吃完早饭,就走到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旁,将厨余垃圾正确投放。“宣传员说了,这厨余垃圾就是能腐烂的垃圾,我立马就明白了。”宗福泉笑着说。自今年5月,新塍社区南华圩自然村启动宜兴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自然村示范点建设工作以来,最新一次检查考评结果显示,村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均达100%,正确率达90%,基本达到了上级明确的示范点标准。

  “以前搞卫生都是打突击,保洁员也是‘临时工’,还谈什么垃圾分类。”新塍社区党总支书记周兵源说起以往社区的卫生情况摇头打趣道。近年来,随着各项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的政策陆续出台,新塍社区也紧跟潮流,率先推动南华圩自然村进入“垃圾分类新时代”。但如何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接地气、好实现?周兵源可谓是绞尽脑汁。“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缓不得,但也急不得,要让社区群众发自内心认可,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周兵源说。对此,社区通过深入走访,了解群众需求后,因地制宜出台了社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工作质量考核”和“积分制管理”四项制度,先后围绕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正确率,分三步有序推进实施。

  不过,在自然村推行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垃圾分类重在意识提升,改变村民的观念是关键。”周兵源说。为了更好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新塍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前期,社区就开展了各类宣传实践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现在我自己家里也有不同的垃圾桶,垃圾在家就能分类。”南华圩自然村的村民周海初说。此外,社区还通过设置户外广告、举办“小手拉大手”活动、有奖竞答、节目表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群众垃圾分类内生动力,实现了“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现在每天晚饭过后,村民徐新华都会和爱人李玉盘将厨余垃圾先倒进家中的泔水桶后,再及时提着泔水桶倒在家门口的厨余垃圾分类桶里。“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徐新华笑着说。

  除了宣传发动,新塍社区还在南华圩自然村的每户村民屋前,都配置两只不同颜色的小垃圾桶,桶身上印制能绑定和显示村民信息的二维码,实行一户一码管理模式。“目前,我们将村民的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腐烂)和其他垃圾(不可腐烂)两种,每家每户配发相应标识的一对垃圾桶,源头上进行‘两分’入桶。”新塍社区主任助理吕岳峰说,生活垃圾分类面向的是每一户村民,如果分类标准过于精细复杂,垃圾分类就会变成群众“额外的负担”。此外,在每户村民大门一侧的外墙上,还张贴着“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积分公示栏”,清晰地标注着每户积分情况。“这个积分制充分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达到一定的分值,就可以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村民周锦章对积分制很是认可。与此同时,新塍社区还建立了由“两委”班子成员等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主要对承担生活垃圾分类作业的第三方公司进行考核,确保“户分类、村(社区)收集、街道收运”的工作模式有效运行。

  如今,走进新塍社区南华圩自然村,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乡村画面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个个分类垃圾桶和周围的景观树木融为一体,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