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灯火辉煌,人气爆棚,大门外腰鼓队鼓乐喧天,一楼大厅模特队走出时代风采,二楼的防溺水VR体验区围满了孩子,三楼的中医义诊成为成年人的最爱……丰富多彩的晚间文明实践活动犹如文化“嘉年华”,群众直呼“过瘾”。
非遗展示区,铜山花饽饽非遗传承人刘岩岩,和面、压面、造型、塑型,一道道工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搓、捏、剪一个个手法让人惊叹不已,面前简单的面团最终变成了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花饽饽,围观的群众看得兴趣盎然,小朋友则在父母指导下跟着学。65岁的市民周明海说,看到这个饽饽,好像回到了童年,勾起浓浓的乡愁记忆。12岁的小朋友袁瑶瑶说,从没见过这种食品,简直像看演出,看着都好吃,中国传统文化太酷炫了。
来自铜山中医院的宗淑华等四位医师在志愿服务区摆起义诊台,四下围满了等着问诊的群众,一晚上看了50多位。“平时白天忙着工作,身体有点不舒服也不想进医院,没想到这里还有义诊,正好让医生给看看。”市民张家义说。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早在7月初,铜山区就根据群众夜间文化生活需求,开启融文艺演出、文化体验、志愿服务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模式”,将移风易俗、非遗文化、知识科普等方面内容送到群众身边,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纳凉晚会、图书夜市、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棋牌活动、村BA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达960余场,数十万群众参与其中。
近年来,铜山区紧扣群众所需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成风化人。三堡街道潘楼村女干部吴远远是嫁过来的“外地媳妇”,她自发组织“为老志愿队”,为村里独居老人晒被、理发、买菜,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吸纳了50多名年轻人参加。
棠张镇跃进村针对大操大办“老习惯”,办起“俭康厨房”。“以前村民多在大路边办红白事,既影响道路畅通也不健康卫生,村里的‘俭康厨房’给村民办红白事提供方便,提倡移风易俗。”跃进村党总支书记马杰指着墙上的“红事10项规定”“白事5项标准”说,这些规矩早已成为“村民公约”。
志愿服务覆盖城乡。目前,铜山已建起1907支志愿服务队,精心设计“铜山妈妈”“四点半课堂”“志愿铜心 文明实践镇村行”等志愿服务项目350多个,11.06万名注册志愿者全部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户四级网格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休闲文体广场、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
精准对接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今年,铜山建立起新时代文明实践数据智慧平台,畅通志愿服务“点单派单”通道,已接受点单1000多次,做到有需必应、有问必答,完结率达99%。
“文明实践阵地只有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才能服务群众,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感染群众。”铜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园园说。(尚庆迎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