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开发建设29年来,开放程度、创新浓度、经济密度不断提升,向更高目标跃升的基础已然夯实。砥砺奋进新征程,园区厚植开放优势、添续创新动能,锚定“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新使命新任务加速向前,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勇攀高峰。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召开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进大会,约30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投资总额超500亿元,大多来自世界五百强、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领军团队,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层次高、项目结构优、综合效益好的显著特点,为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筑牢项目根基。

  科技招商是快速集聚创新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乘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之势,园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紧抓科技创新“一号动力”项目建设“一号任务”,聚焦强链补链、生态优化、全程服务,以科技招商“创新引擎”驱动科技和产业聚变,吹响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今年1-6月,园区新增科技项目730个,三大重点产业项目占比近70%,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添能赋势。

  聚焦强链补链,精准发力科技招商

  秉承科学、理性、精准招商的工作原则,园区将科技招商作为龙头工程,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分析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关键环节、重点和空白领域、薄弱环节以及未来爆发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滚动编制产业图谱,聚焦细分领域实施精准招商,推动一批补链强链的优质项目加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助推“链”起上下游创新主体,10个创新联合体项目在推进大会上正式揭牌,加快建设龙头企业牵引、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探索“以产引才、以产育才”的新路径,共同推动科技攻关从“单兵作战”走向“抱团发展”。

  先进微球材料开发及应用创新联合体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发起人之一的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说:“聚焦纳米微球这一核心的基础材料组建创新联合体,希望能够联合上下游、打通产业链,真正解决产业的‘卡脖子’问题,打破国外高度垄断的局面,助力生物医药、半导体、医疗诊断等产业发展。”

  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三大新兴产业,园区面向全球跑出科技招商“加速度”,一批高成长性的高能级项目密集落地。生物医药方面集聚了罗氏诊断、贝朗、强生等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近30家;纳米技术应用方面集聚了纳微科技、纳芯微、桐力光电、汉骅半导体等一批细分领域创新型企业;人工智能领域引进微软、华为、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创新中心,培育了思必驰、同元软控等细分赛道行业龙头等。

  今年上半年,园区三大新兴产业总计实现产值1862亿元、增长9%,形成了一批面对技术封锁打压“压不垮”、面对国外产能转移“搬不走”的优势产业创新集群,交出了一张开放创新高质量答卷。

  聚焦生态优化,打造创新要素强磁场

  各类创新要素通过物理集聚发生“化学反应”,孕育出一片郁郁葱葱的创新创业生态,这其中考验的不仅是对项目的招商,更是对创新要素的招商,其核心是强化各类创新要素的“磁吸力”。

  一直以来,突出招引好项目、突破大项目,园区持续招引创新载体平台项目,锻造科技创新“强磁场”,加快创新要素集聚互动、耦合创新,蓄势聚力成长为引领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澎湃动能。

  在推进大会上,园区与淡马锡合作建设的中新生命科学园项目正式揭牌,将借鉴新加坡及国际上产业园区开发运营专业经验,围绕新平台技术药物、医疗器械、生命科学仪器、生物医用材料、数字化医疗、医疗科技等领域,导入全球创新资源及优质项目,打造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化创新孵化平台、先进研发中心及高端产业集群。此外,包括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集中揭牌,为园区产业创新创业生态注入新活力。

  这只是园区载体平台招引硕果的缩影。目前,园区先后建成国际科技园、苏州纳米城、生物产业园等载体空间;建成首个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0多个,基本覆盖创新研发、技术服务、中试工程化和产业支撑等关键环节,助推产业生态圈持续升级,成为滋养企业的“阳光雨露”,进一步打开企业发展新空间。

  园区东堰里路东、赵家上路南的工地上,胜科纳米总部大楼已拔地而起。“2012年,跟随‘新苏合作理事会’新加坡企业代表团回国,正是园区拥有完备的产业生态、国际化视野、廉洁高效的政府团队,公司便选择在此发展。”胜科纳米创始人李晓旻说,十多年里,园区周边完善的产业生态成为支撑该公司发展的关键,比如可以通过长三角区位优势获得高端分析仪器,同时下游客户资源也非常丰厚。

  聚焦全程服务,倾力陪伴项目发展

  科技招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持之以恒的耐心,园区专门成立招商亲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项目入驻前的沟通协调和投产运营后的全程服务,并建立处级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对重点企业和招商项目开展挂钩走访、重点扶持,做到因企制宜、精准施策,淬炼出持续领跑的全周期亲商服务体系。

  发力早、路径多、服务优,园区凝聚起项目引进、落地和后道服务的强大合力,从企业初创到上市,全程陪伴企业从科创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2018年,启动瞪羚、独角兽培育工程,在国内率先出台独角兽企业等“新物种”培育奖励政策,逐步探索和深化新物种企业梯度培育机制;2020年,完善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到上市企业”的分层培育链条;2022年,园区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新物种进化营”,将培育触角向前延伸,进一步挖掘有潜力成长为“新物种”的早期企业,培养瞪羚、独角兽“后备军”队伍。

  9月11日,知行科技通过港交所聆讯,有望成为“港股自动驾驶第一股”。“初创阶段,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政策申报、知识产权、人才服务上给予我们非常专业的帮助,正是相关部门全周期的服务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也让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企业研发生产与销售上。”知行科技创始人宋阳说。

  今年以来,园区5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市近30%;49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市65%、位列全市第一;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2家等。

  下一步,园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盯“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目标定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添砖加瓦。(王梦菲 郭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