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钵池街道始终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聚焦党政人才、社工人才、乡土人才梯次队伍,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方法,全方位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抓头雁引领,锻造党政人才。加强思想淬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注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党性修养、廉政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以基层党员冬训为契机,累计开展“党员固定学习日”活动9次、新思想“七进”主题宣讲6场,开办“钵学”讲堂20期,围绕省市党代会精神等七大主题,开展集中学习28场次,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进“红色代办”。组建18支红色代办服务队,通过开展“敲门行动”,摸清263名60岁及以上失能老人等6类特殊人员情况,发放服务联系卡400张、健康礼包603份,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送医送药、代购代办、心理疏导等服务129次,解决就医、购药等问题268个,帮助党员干部在基层工作中长见识、壮筋骨。

  抓民生服务,培育社工人才。培育社工队伍,实施社工人才培养工程,分层分批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社工实务技能培训等,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织村(社区)干部54人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10人参加学历提升学习。推动民生项目,建立儿童阅读点9处、老年助餐点1处、老年书画室2处、温馨驿站2处,联合专业社会组织、社工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8次、民生政策宣传活动13场,有效回应群众多样化需求。

  抓乡村振兴,挖掘乡土人才。充实人才数据,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走访摸排等方式,分类建立多领域乡贤数据库,实时更新动态维护。

  截至目前,共322名乡土人才入库管理,其中硕士副高及以上188人,正科及以上干部33人,企业家或大型企业高管41人,海外人才60人。选优配强村“两委”。以“两委”班子补选为契机,调整优化班子结构,注重从本土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和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选拔人才,着力把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发展意识强的能人选为村干部。当前,全街道9个村(社区)“两委”平均年龄40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约73%,有效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刘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