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9月12日电(虞启忠)12日上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南京法院司法护航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将经营主体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司法机关的“履职清单”,保护中小投资者、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项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优化营商环境百问百答》收录,为南京市法治环境指标连续三年排名全国前两名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高标准保护强化经营主体安全感
出台司法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举措,严格区分经济纠纷、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依法严厉打击涉企犯罪,打出平等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组合拳”,为企业敢干敢闯敢投、放心放手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制定落实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系列司法举措,牵头成立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盟,推动知识产权立体化协同保护。在全国首创聘用制专职技术调查官机制,最高法院要求在全国推广“南京模式”。
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下,积极参与重点民营企业的纾困工作。与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制定关于加强协调联动保障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的十二条举措,配合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构建“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连续16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通报行政审判工作情况。启用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馆,环境资源审判“9+1”机制改革模式在世界环境司法大会上得到推介。
以高质量司法增强经营主体获得感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在道路交通、劳动争议、金融等领域建立20余个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聘请特邀调解组织220个,实现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有机衔接,形成集约化、一体化调处模式。今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分流案件128826件,调解成功42686件,同比分别上升35.4%和91.3%。
科学统筹多元解纷、审判、执行三大指标体系,鼓励法官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研发“宁审通”在线审理系统,与南京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全面推进“宁畅云法庭”建设,研发上线“联系法官”小程序,为当事人、代理律师与法官沟通联系构建“绿色通道”。建设全市法院裁判文书检索平台、“宁融智诉”一体化解纷平台、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系统、类个人破产案件系统,让法官办案更高效,当事人参与诉讼更便捷。与发改、公安、房产、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执行协作机制,对内构建“立审执破”一体化机制,实现查人找物、财产变现、惩戒打击、“执转破”等工作协同联动。会同南京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制定关于打击拒执犯罪的会议纪要,推动将打击拒执犯罪工作情况纳入市对区平安建设考核。近三年来,全市法院共执结案件419101件,执行到位金额499.58亿元,执行质效位居全省前列。
以高效能治理激发经营主体活跃度
推动建立全省首个企业破产处置市级协调联动机制,并与税务、规划和自然资源、公安、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在财产接管、资产处置、涉税事项处理、信用修复等领域建立10个府院联动机制,构建“市区两级全覆盖、重点领域全覆盖”的“1+N”府院联动机制。
推动建立全省首个企业破产公共服务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站式”破产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立全国首个小微企业全覆盖、全类型破产保护模式,综合运用重整、预重整、实质合并重整等多种方式,帮助民营企业脱困重生。
以高水平服务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
全面促进诉讼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融合发展,为当事人提供多元解纷、自助立案、线上保全、在线庭审、财产查控、智能答疑等全天候“不打烊”诉讼服务,让经营主体办理诉讼事务“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
落实文书上网、庭审直播、执行信息、审判流程等司法公开要求,定期发布金融、破产、知识产权等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
常态化开展“百名法官进企业”“百名企业家进法院”活动,完善“一对一”“面对面”“点对点”企业服务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走访企业650家,邀请763名企业家进法院开展座谈等活动101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