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通过文学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9月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毕飞宇、阿来、刘震云、曹文轩、李洱等中国作家及玛丽亚、李莎、吉来等汉学家,欢聚一堂,共谋共话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出席作家代表。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摄
作品外译,彰显中国的审美秩序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早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深刻形塑着彼此的面貌。
在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中国作家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文学观念不断更新,对创作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国作家会当今之变,采众家之长,胸怀世界,放眼全球,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的审美秩序,也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理解和珍贵情谊。
70后作家代表徐则臣介绍,目前,他有包括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阿拉伯语等多个语种的译本正在进行当中,德文版马上就出来了。其中很多作品都是由多年老友在进行翻译,对其作品风格已经非常熟悉。即便如此,翻译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徐则臣在作品中写到麒派周信芳的代表剧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由于唱词有一半文言文,并涉及很多典故。在沟通过程中,徐则臣会细细讲述这些内容的由来,他本人也大有收获,由此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述,从而有了更宽广的认识。
开幕式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文化互鉴,在翻译中相互学习和理解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创办于2010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团结凝聚各国汉学家,推动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对外译介,提升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即使远隔重洋,也仿佛比邻而居。”开展文学交流,翻译家至关重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认为,文学翻译除了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也要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把握,还要与作家建立密切的联系、开展深入的交流,以便准确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保持原著的魅力。无论是忠实原著,还是创造性翻译,都会打破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隔阂,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幸亏有了翻译,就是有了汉学家,他们像镜子一样,可以让我们照见,我们的汉语是多么的优美和厚重。”青年作家乔叶说,作品的外译过程,让她发现汉语后面拖着一个优雅的历史的文化的影子。比如鎏金错银这个词,在她印象里,这是一个意蕴丰满的词,不用怎么解释,一切都已了然,但当翻译家进行翻译时,他们就会来问,这个“错”究竟该怎么理解。乔叶说:“我一下子就被问住了。”慎重起见,乔叶查阅了字典,又学习了一遍,然后再讲给对方听。“跟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又深度地重新认识了我们的母语,我自己特别有收获。”乔叶说。
在与国外汉学家进行交流时,乔叶还会提到唐诗的简洁、直白与韵味,她会从多个方面跟他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意味。而对汉学家来说,经过了学习、理解与转化的过程,他们总能在自己的母语里找到相对应的表达。
曹文轩。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贯通东西,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
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所言,文学翻译是一项“爱的劳动”。长期以来,一批优秀的各国汉学家、翻译家,满怀对中国文学的热爱,苦心孤诣、辛勤笔耕,以己为桥、贯通东西,使中国作家作品超越了民族、地域、文化、语言,真正成为世界的文学,让中国作家和世界读者亲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热爱,有对作家作品的热爱,也有对作品所涉及城市的热爱。作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文脉悠远、文风昌盛,一直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早在16世纪,南京就率先将四书五经翻译到欧洲;迄今,已有6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翻译成中文。今天的南京拥有佳作频出的“南京作家群”,活跃着数以千计的文学社团和协会组织,涌现出一大批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重量级荣誉,每年翻译出版以及向国外译介的作品有近千部。
英国翻译家沈如风有着非常中国化的名字,他说,这个名字取自中国的武侠小说,从中能让人感觉到风和水的流动。沈如风曾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进修学习,对南京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但是,他对南京的更多认识却是通过翻译南京作家的作品获得的,包括朱辉的《要你好看》、顾前的《一面之交》等。
沈如风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和另外一位翻译家韩斌共同翻译鲁敏的新作《金色河流》,现已翻译至四分之三。对他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书中关于昆曲的描述。经过不断的沟通和学习,他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着此次来南京,我应该去现场听一场昆曲。”(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