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镇江市政府召开“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镇江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镇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场,介绍镇江如何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园区整合是镇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镇江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史健洁介绍,2022年7月,镇江公布第一批保留开发园区名单及四至边界,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今年以来镇江市发改委会同各地各部门推进园区整合优化工作,进一步聚焦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研究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各园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进一步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主责主业。围绕镇江“四群八链”重点产业体系,按照“一园区一主导产业”方向,会同各地、各园区进一步明晰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将能耗、环境、资金等资源要素优先向园区倾斜,进一步提高园区的高端要素集聚和重大项目承载能级。

  “我们正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积极布局培育未来产业竞争优势。”镇江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松介绍,镇江全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实现新突破。用好“揭榜挂帅”新机制,联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企业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引导资金,对达成合作的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助。今年已经遴选发布了第一批企业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库入库项目55项,面向全社会征集解决方案。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镇江与160多个高校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年均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500余项,推动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及人工智能、深空深海、生命科技等未来产业领域的一批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业链垂直领域、不同产业链跨领域的融合创新,构建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

  “产业链连接着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石。”镇江市工信局四级调研员杨京介绍“十四五”以来,镇江市聚焦“四群八链”,深入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链群培育成效初步明显。截止到7月底,“四群”(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和“八链”(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船舶海工装备、智能农机装备)分别实现应税销售2313.4亿元和1968亿元,占镇江全市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5.2%和64%,较2020年底分别提升12.7个和1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3个百分点以上。

  丹阳市副市长李培博介绍,近年来,丹阳坚持“产业强市”一号战略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产业韧性和活力,依托“1+8+N”招引体系,成立5个驻点“招商先锋团”,积极打造“4+3+1”产业体系,今年1-8月,丹阳新签约总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4个,其中“4+3+1”产业项目35个,占比65%。丹阳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持续深化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2年,七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应税销售1405亿元。践行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丹阳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6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4家。

  “在润州,数智是我们的未来。”润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坚介绍,润州坚持以数字经济动能为牵引,着力提升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城市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性、示范型主城区,带动全区整体经济平稳发展。2018至2022年五年时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12.3亿元快速增长到25.26亿元,占GDP比重9.02%、占比位列镇江全市第一。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数字经济重点企业落户、重点项目投资、市场主体集聚、专业人才引进等给予奖励扶持,3年来向数字科技服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兑现资金1800多万元。同时,以重点企业“两级挂包”为主抓手,举办“7+N”系列政企合作交流活动,建立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渠道,搭建“润企通”数字服务平台,提供“24小时”不下线的便捷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效能。(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