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文学应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9月5日,在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作家、汉学家亮出了自己的建议。

  研讨会现场

  世界文学大咖与中国文学有着深厚渊源

  翻译是文学“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经不同语言受众的理解有了新的阐述,并激发、丰富文学的创作和创新。文学翻译成为一个互惠互利的行为。所以,在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看来,中国作家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作家阿来

  “一直在讲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其实中国文学就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雨花》副主编育邦介绍说,庞德由于发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资源,从而领导和推动了英美声势浩大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对20世纪西方诗歌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加里·斯奈德自称,他的诗歌环境是“冷静、锋刃和有弹性的精英主义”,但是有一天他接触到中国的古典诗歌,并把诗僧寒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对他自己和英语世界的诗歌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把博尔赫斯看作“世界文学”的代言人,他的写作实践向我们展示世界文学与作者深刻的交互关系。育邦说,博尔赫斯喜欢中国文学,他有一根来自中国的手杖,在《长城与书》等作品中,随处弥漫着中国文学的气息,并且挚爱着中国的《聊斋志异》。

  汉学家代表

  以更丰富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从研讨中国翻译经验,到了解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文学翻译;从研讨怎么介入中国的故事,到主张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从讲述中国文学在自己国家的认知程度,到分析中国故事的特征……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意大利汉学家代表李莎介绍了她与中国文学相识相知的过程。

  如今,创办于2010年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已成为团结凝聚各国汉学家,推动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对外译介,提升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与会汉学家代表

  与此同时,作为被翻译的主体,中国作家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家一致认为,随着文学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更为便捷、更为广泛,世界文学已成为人类对于全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呼。在此基础上,提“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意味着寻求文学精神中的自由开放、兼容并蓄,包含着共享融合之意,并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可供全世界人们共同欣赏的文学杰作。比如作家曹文轩认为,中国作家的写作还是要归结到对故事、对人性探掘的追求上。

  作家刘震云

  文学传递着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的宝贵密码,是外国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作家刘震云通过自己作品的外译发现,外国读者总有自己最想看到的中国故事,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有时却与中国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某种错位。正如曹文轩所说,现在的话题主要不是讲述中国故事,而应当是讲好中国故事。与会作家表示,这就需要作家在创作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予以更丰富、更接地气的表达,以呼应国外读者的阅读期待。(王峰 董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