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那么多地方,我发现南京是我印象中最不具排他性、最温暖包容的一个城市。”在知天命的年龄,诸多头衔加身的“异乡人”冯华,凭借纪录电影《秦淮河边一间房》呈现出这座城市温暖、平凡而又极具力量的一面。随着电影即将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围绕冯华,围绕这部电影本身及其艰难的拍摄过程,《秦淮河边一间房》正以它独具特色的南京风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打动正在这座城市奔波的新老南京人。

  从小说到电影,发掘人性的集体共鸣

  南京作家名家辈出,冯华是其中极具辨识度的一位。她是畅销书作家、知名编剧、纯粹推理女王,曾凭借夏雨主演的电影作品《警察有约》获2003年“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作品《英雄之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冯华作为国内刑侦女作家的代表,出版有《捉影》《如影随形》《迷离之花》等悬疑推理系列小说。其小说语言平和朴实,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推理过程看似平淡又意味深远。正如冯华所说:“我不关注具体的侦破,我始终最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是人最深处的那部分真实的内容。文学对我最大的吸引就是我可以去了解人性、探索人性、发掘人性。”

 电影《秦淮河边一间房》试映。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摄

  电影《秦淮河边一间房》由南京广电集团和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冯华担任编剧、导演。影片保留了冯华既往对人性的探掘,真实、朴素,又极具力量。质朴真诚的凡人生活,平凡个体“绝不躺平”的奋斗精神……在这幅现代南京的城市生活图鉴中,包含有两个故事主线,一条线讲述南京秦淮区八宝前街“芳姐重庆小吃店”的店主杨芳带着女儿漂泊到南京安家创业的故事;另一条线讲述一群年轻人从四方聚拢到南京秦淮河边的一家健身房,各自奋斗实现自我的故事。

  “看《秦淮河边一间房》时,会有一种亲切感。”“我也曾有过那样的租房生活。”“为了买房子倾尽所有,我也曾与同为异乡人的朋友们互相帮衬……”在日前举行的多场试映会上,观众都被影片深深打动。作家叶兆言、评论家刘旭东、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陈捷等专家,也都给予了一致好评,认为影片无论是对浓浓南京氛围的呈现,还是展现普通平凡人在这座城市的打拼,都让人感动于这就是我们所生活和热爱的南京,这就是我们在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经历。

  主角本色出镜,“新南京人”登上大银幕

  在《秦淮河边一间房》中,人物都是本色出镜,从他们起早贪黑的生活中,观众既能看到“异乡人”在南京的艰辛,也能从彼此扶持中感受人性的温情。

  重庆女人杨芳一看就是那种朴实、勤劳的小吃店老板,她离异,独自带大了女儿陈杨宁,在南京卖了多年小吃,终于在秦淮河边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阿龙投奔老乡来到南京,老乡没见着,最后只得就地谋生,留在健身房当游泳教练与会藉销售,顾客答应他,如果他能在48小时内全文背诵《滕王阁序》就会签单,他好不容易完成背诵,对方却提出时间不合适;有“课王”之称的李骏晨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由于妻子怀孕停工,他开始负担起全家的重任,而新晋帅哥教练日进数万,他开始感受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威胁”……

  在隐忍与克制中,影片如流水一般淙淙流淌,朴素、真实,不煽情,不做作,只让真实说话。在镜头中,陈杨宁在街头发传单,推销健身课程;“腿王”荣亚如夜深人静还在跳箱子,她的梦想就是住上大别墅;林业大学的老师生了小儿子后,向家乡的父亲求助,希望他来南京带娃。老人放弃了自己的生意,来帮女儿,但又不免有冲突,他做着家里一顿顿的饭,想着委屈,忍不住掉眼泪;两个教练为了省钱选择自己做饭,那镜头也是“看上去很香”。

  冯华表示:“我真的热爱南京这座城市,想把这座城市最美好而且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大银幕上,让全国的观众都看到,甚至因为看到南京这些美,他们会像我们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放下对‘流动的’恐惧,来南京发展,在这个城市建一个家。”

  呈现“冯华视角”,让异乡人感受一座城市的温度

  那么,影片极具个性的“冯华视角”和“冯华风格”又是如何炼成的呢?

  2022年11月,《秦淮河边一间房》历经一年拍摄,开始进入后期制作。这一年,出生于1972年的冯华刚过50岁。在此之前,冯华在编剧、作家等标签身份之外,还在南京收获了自由的写作与生活。她大学毕业来到南京,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喜欢旅行的她,全世界走了大半,整个中国也只剩三个省没去过。“走了那么多地方,我发现南京是我印象中最不具排他性、最温暖包容的一个城市。”在冯华的感受里,南京既是南方的又是北方的,既不是南方的又不是北方的。她喜欢这个城市的几乎一切特性,甚至连湿热的夏天和湿冷的冬天也是她爱的一部分。这种道不清说不明的感受,让冯华有与这座城市真正“融为一体”的感觉。

  其时,对冯华来说,吃饭和健身,就是一个人在南京扎实“活着”的基本内容。“年轻时我胃口特别好,特别爱吃,从杨芳推车卖麻辣烫,到她开起小店,做各种重庆小吃,我们自然而然成为多年的老朋友。”而片中的健身房也是冯华健身的地方,“一开始,我对健身房也有刻板印象,但跟教练上了几节课后有所改观,渐渐地,我有了三个教练。出于职业习惯,我和他们交流越多,就越觉得有趣。那时还没想过要拍电影,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健身房所有的教练都是外地人,而我也立刻想起当年大学毕业来南京,独自经历的那些‘异乡人’的岁月,我一下子就懂了他们。”

 作家冯华

  事实上,南京给了冯华太多幸运。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冯华过着基本不用和太多人打交道的简单生活。朋友们也都清楚她平时连参加聚会都只能是四个人以内的,最多两个小时一定得走。更难得的是,由于她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事业方向,所以在进入中年之后也不必考虑太多生存的问题。“但因为多少年的习惯,总体还是更尊敬那些为了生存而拼命努力的人,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

  这种尊敬和懂得,就让很多在这座城市努力生活的人物,被照见。一同被照见的,还有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奋斗,以及这座城市所给予他们的包容。(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