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兵、卫生兵、通信兵、勤务兵、后勤保障人员……为纪念抗战胜利78周年,收录75位新四军老战士口述资料的《峥嵘岁月——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近日出版,其中特别关注了抗战士兵的战场体验、情感生活等。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由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张连红教授主持。全书共收录了75名新四军老战士的口述资料。这些老战士来自新四军所辖7个师和新四军各根据地的地方部队,在抗战期间大多为普通士兵,既有一线战斗人员,也有文艺兵、卫生兵、通信兵、勤务兵、后勤保障人员等。通过老战士们的战场经历、战时部队的日常生活,反映老战士们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和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抗战士兵的战时情感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访谈过程中,我们在搜集重要军事战役、重大事件等资料的同时,特别关注战时精神层面的资料,诸如士兵的战场体验、情感生活等。这有利于我们构建真实全面丰富的抗日战争史,形成完整的民族记忆。”张连红说。
张连红介绍,针对已有口述史访谈中的缺失,课题组围绕战时士兵日常生活包括情感面向,设计了访谈提纲。以关于战时部队日常生活情况的这部分为例,设置的问题包括军事补给,战时与驻扎地村庄、村民关系,文娱活动,部队军纪情况,战时士兵爱情、婚恋故事等。“由于访谈提纲中预先设置了战时士兵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相关主题,因此我们访谈的抗日战士的口述史有了个性、有了温度、有了令人激昂兴奋的一种精神。”
作为新四军老兵的后代,高云虎对口述历史的意义表示认同,他说:“历史需要亲历者的讲述,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每一位战士和普通老百姓,他们的记忆都至关重要。”
据悉,自2015年张连红主持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立项以来,课题组在全国各地已经访谈抗战老战士一千五百余人,其中新四军老战士五百余人。除该书外,围绕抗战老战士的口述调查,课题组还先后出版了《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和《南京保卫战老兵口述史》。(邱冰清 封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