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耕地是‘饭碗田’,更是‘希望田’。”六合区以提高耕地综合产出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以“改、培、保、建、控”为着力点,多措并举,扎实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

  做好“全面体检”,对土壤底细知根知底

  随着耕地开发利用的不断加码,耕地质量已经越来越接近农产品安全生产“临界值”,实施耕地健康“体检”,显得迫在眉睫。国务院于2022年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六合区对标“土壤三普”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要求,实行“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对全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实行“全面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此次的“健康档案”以国家统一编制的工作底图和布设样点为基础,严格按照统一的技术规程规范,完成全区740个表层样点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工作,编制普查报告,完成土壤制图,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

  根据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地力水平、耕地环境状况等因素,六合区建立省市基本农田监测点69个、区级基本农田监测点30个、耕地质量调查点90个、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33个、墒情监测点11个、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效果监测点22个、补充耕地监测点10个。构建出完善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持续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掌握耕地地力、土壤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耕地改良利用、污染耕地修复以及合理施肥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实行分类管理,对“健康”的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措施,对“无病体不壮”的土地,制定“增壮”方案,对“体壮有小病”的土地,针对性“拿药开方”,对“体弱有小病”的土地,实现耕地健康整体水平提升,对“不健康”的土地,坚持边利用边修复的原则进行管理。

  据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对土地的合理整治,全区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合计新增耕地1.26万亩,耕地质量等级为3.3等。

  实行“高标准农田+”模式,让粮田变成“良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做好“土壤三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六合区全力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农田提标准,种粮增底气。六合区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南部长江之滨、滁河两岸的平原、圩区,一路向上高歌猛进,激发出土地的振兴脉动,走向北部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高标准”覆盖各街镇的大片农田。

  河王湖畔,尖山脚下,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期,绿油油的稻田如同绿色的巨型地毯,流青溢翠,平坦肥沃的高标准农田一直铺展到远方。地处六合区中北部的马鞍街道,是南京市最大的农业主导型街镇。“十三五”以来,马鞍街道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个,建设总规模5.1万亩。尖山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模4000亩,项目实施前,项目区都是岗地、荒地、边角地,田亩普遍偏小,一遇旱季打水难,粮食收成多少全看运气。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项目区不规则、低利用率土地变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不仅如此,项目区还实施了14000平方米沿湖湿地生态提升、2200平方米绿化提升与生态林网建设,排灌渠以环保草毯护坡代替传统的硬质化建设模式,建设了1650亩高效节水灌溉区,形成山、水、林、田、湖、村有机统一的生态田园。

  据悉,目前,六合全区高标准农田累计上图入库总面积约57.5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8%,通过耕地质量提升片区项目新增耕地820.83公顷,实现了“瘦土”变“肥田”,让“闲置低产”的土地产生了“黄金效益”。

  轮作休耕、土壤改良,农作物再也没“烦恼”

  六合地处宁镇扬丘陵地区,境内有低矮山丘60多座。丘陵地区地势不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不均衡、茬口安排不合理,这些都是影响六合丘陵区稻、麦产量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六合区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完善田间配套工程,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等技术,着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快形成健康肥沃耕作层,提高适耕性、抗逆性,突破耕地数量资源约束,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锻炼”土壤,帮助农田“深呼吸”。程桥街道在唐楼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针对项目区黄土土质粘重,结构紧实僵硬,胀缩性强,耕性和通透性差的缺点,在改善耕地质量上下功夫。通过旋耕、施有机肥等措施实施土壤改良,耕地有机质含量均值从9.5g/kg提高到10.4g/kg,增幅达8.6%,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今年,位于马鞍街道的测产地块,小麦亩产达430公斤,增产53.6%,刷新南京北部丘陵地区小麦亩产纪录。苏皖边界的竹镇镇光华村刘岗等组,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排水容易灌水难。“锁住水分”成为光华片区农田建设的关键。通过田块平整、田埂修筑和坑塘清淤,项目片区7888.7亩范围内,累计新建渠道51.7公里、泵站6座、生产路52.7公里、输变电线1.2公里,实施高效节水灌溉580.51亩、土壤培肥6108.3亩,光华村从此“光华绽放”。

  在肥药两减,改善耕地土壤环境方面,六合区同样不遗余力。一边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机械深施”技术模式,2021年以来累计共应用商品有机肥4.8万吨,应用面积达16万亩,减少肥料用量,提升耕地质量;一边试点实名制化肥限量施用,依托六合区测土配方施肥3.0平台,按照农户田块面积、作物类型以及施肥建议卡推荐用量,自动生成购买上限。同时推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农药用量,改良耕地生态环境,全区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70%左右,优良食味稻米品种占比达66.1%。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是每一个人应尽的守土之责。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六合“三农”人珍惜每一寸土地,用好每一寸土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王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