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门法院民一庭通过诉前调解程序一天内成功化解8件建设工程案件,从立案至调解成功平均用时14天,高效的诉前调解工作跑出了司法为民“加速度”。

  2021年来,该院受理的建设工程类案件呈现出增速快、鉴定比例高、标的总量大的特点。为积极推动诉源治理、高效解纷,该院充分发挥“诉前调解+诉前鉴定”的优势,组建由朱爱华法官、周海云法官助理等人组成的诉前调解工作团队,打造建工案件诉前调解的“海门模式”。

  案件识别分类。建工类诉前案件接收后,专业审判团队法官助理阅卷后快速对案件进行甄别。对于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晰的案件,采取即时电话联系、简化送达、线上调解等方式,确认调解意愿及初步方案。对于存在结算争议的案件,引导当事人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自行结算确认;无法达成自行结算的,依法释明,引导当事人积极配合开展诉前证据交换、鉴定工作,做好诉前调解和诉前鉴定的及时转换、衔接,杜绝久调而无效用的情形。

  灵活排期,提质增速。完成案件甄别后,对有调解意向的案件集中排期,当庭或线上精准协商调解条款,确保协议履行、纠纷终结;对需要诉前经鉴定的案件提前向当事人发送通知,完成基础施工资料等鉴定材料的一次备齐,一次完成听证,固定鉴定范围、无争议事实等,为后续案件的精准审理打好基础。

  快速司法确认,倡导当事人自动履行。达成诉前调解方案后,法院依申请快速进行司法确认并鼓励当事人自动履行,以实现诉源治理与审判执行的同频共振。

  对于动辄标的近千万的建设工程类纠纷,“诉前调”真正为当事人提供一条省时、省力、省钱的纠纷解决途径。海门法院将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诉前”文章,不断提升司法服务能力和水平。(民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