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有序、果蔬飘香的美丽街院精致了村容村貌;比肩城市、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生活品质;特色鲜明、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拓宽了致富之路;文明和谐、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浓郁了文明乡风。

  为贯彻落实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宿城区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统领,以社区、园区、农业生产区、镇区公共空间治理“四区联动”为总抓手,续写第四轮省农村改革“后半篇”文章。宿城区自上而下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抓工作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改善人居环境、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让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

  农村改革让闲置土地“活”起来

  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取“承包权不动,经营权不变”的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针对土地资源较少、经营主体以家庭为主、流转意愿较低的村镇,按照村民小组划分,将同一组内的农户土地进行互换并地,实现“一户一田”。针对土地资源较多、经营主体为合作社为主、流转意愿较高的村镇,将同一合作社内或者不同合作社之间的农户土地进行互换并地,实现“一社一田”。针对土地资源适量、经营主体以村集体为主、流转意愿适度的村镇,按照村集体的划分,将全部或者部分村民的土地收回整改,实现“一村一田”。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目标,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升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夯实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基础。预计至今年年底,全区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43.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7.82%。

  土地资源新利用。结合宿城区实际,利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的规划和打造,形成“土地资源利用+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富民项目带动”机制,出台文件:《关于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土地分类利用与管理的实施意见》,总结了3类土地利用模式,完善了5项规范管理制度。通过公共空间治理,统筹了土地资源回收利用,收回土地累计4.18万亩并按照收回土地性质,进行分类规整、统筹管理、规范利用,完成整理土地3.36万亩,用于村集体自主经营0.5万亩,配套公益建设0.23万亩,累计发包土地3.45万亩,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农村改革让人居环境美起来

  按照“水美乡村、绿美田园、宜居村舍”的建设标准,深挖区域内的要素资源,大力实施农房改善和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动“千百美”工程,不断优化镇村人居品质。启动农房改善项目,集中医养生、康居养老、休闲度假、农民文创、庭院经济等功能于一体,不断彰显乡村宜居特色。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制定规范化标准,把建设和改善户厕、公厕做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来抓;扎实做好社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公共绿地和生态公园,整治违法建设和乱堆乱放乱占等问题;完善垃圾处理“四级”服务体系,实现日产日清;进一步改善污水处理系统,打通收集、处理、利用循环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改革让人民群众富起来

  以黄河故道廊道为中轴,以主城区为中心,结合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统筹推进富民廊道建设。打造国家农业公园,突出宿邳路沿线,瞄准文旅、生态、富民、文化融合,积极串联耿车刘圩、王官集唐圩等新型农村社区和耿车生态农业示范园、王官集花园酥梨产业、田洼智慧农业园、兰花大世界等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全力打造朱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牛角乡村旅游度假区、月堤湖生态公园三个发展核。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要抓手,聚焦国道235沿线,加快建设果蔬核心区,充分发挥罗圩香茄、洋北西瓜、埠子蚕茧等地标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扩大规模经营面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集群。积极推进集体土地入市、农民入园增收、村居入股分红,千方百计拓宽富民渠道,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增长11%,连续10年增长快于城市居民,涉农村居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9万元。(何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