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苏州方言,总会引起人们对于吴侬软语和江南文化的无限徜徉。随着时代发展,如何在新的尺度之上探索方言的可能? 8月19日,“回响·AI方言艺术展”于苏州博物馆西馆正式开展。苏州博物馆、科大讯飞(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直觉泵InsPUMP携手广州美术学院,围绕科技与艺术的创新联结,联袂打造一场打破方言想象力边界的数字艺术盛宴。

  本次展览通过AI技术创新应用与视觉艺术符号再造,旨在为姑苏市民带来有新意、有年轻创造力、有趣味交互感的方言新体验,让苏州方言在连接中创造,在回响中传承。

  展览共邀请二十余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创作,聚焦方言留存与数字保护的主题,采用艺术与科技相融,视觉与听觉互嵌的手法,在苏色生活馆的展陈空间内上演一场别具苏州特色的数字叙事。

  艺术造景,让方言现新“形”

  此次艺术展集合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一批刚走出校园的新生代与经过沉淀的中生代,在展馆内形成对冲,展现出不同代际之间的灵感对话以及艺术修炼之途的步步积累。他们从各自的艺术视角审视姑苏文化,打造出十件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涵盖沉浸式影像、互动影像、实体交互装置、行为艺术表演等多种类型。

  在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视觉文化教研中心主任焦剑的指导下,20位年轻艺术家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设计和打磨,融合“小桥流水”“园林”“糕点”“非遗文化”等一系列苏城意象和叙事场景展开创作,呈现出立体鲜活的苏州方言及文化,合力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姑苏梦境。

  数字艺术家张琛创作的《非梦》,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园林解构,重建了一个跨越虚实的“梦境”,将AI语音技术生成游园惊梦经典选段,形成人与AI似梦非梦的昆曲对唱;数字媒介创作人王志鹏将苏州市的“经济”与“天气”数据相调和,通过自定义的“算法”绘制了一幅“矩山图”……这些来自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演绎,让观众沉浸在古典与现代的相遇中,走进与众不同的艺术场域。同时,也引发了人工智能在科技与艺术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技术赋能,让方言焕新“声”

  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便是以科大讯飞的语言模型和多模态能力为技术底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驱动视觉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观众可以通过语音与展陈交互作品进行交互,先听AI合成的苏州话,再跟着学说苏州话,经由系统识别后可获取相应视觉反馈,解锁自己“话”的“画”,感受苏州变“HUA”的神奇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也亮相这场展览,在《蝴蝶回到蛹中》演绎着属于吴语的“AI之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负责人俞同舟,利用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生成“记忆”并制作了一个实时的虚拟人程序,通过科大讯飞的方言合成技术用吴语聊她的“蝶梦”。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国家队”一员,科大讯飞于2017年启动“方言保护计划”,通过“AI+公益”创新方言保护形式,助力乡音传续。秉承“用AI助力方言保护,用行动传承江南文化”的技术愿景,科大讯飞自2018年落地苏州以来,便开始了探索智能语音助力方言保护的路径。在识别端共积累了1100个小时的苏州方言语料,在合成端已完成17000句苏州方言的语料录入,并于2021年正式推出方言识别与合成系统。

  在持续深耕技术研发的同时,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在教育、文旅、媒体等行业寻找可切实落地的应用场景,推出苏州方言虚拟主播、开设吴语公益课程等,努力为吴文化的保护传承增值赋能。此外,还将AI方言技术新颖地融入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中,推出《姑苏琐记》系列作品,让苏州话保护、传承更符合时代特色,让吴方言真正在新老市民心间婉转。(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