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到新开的服务站咨询一下,真没想到工作的事就给解决了,给我安置了公益性岗位,很快就可以上班了。”家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场社区的滕先生说道。他因身患残疾,找工作困难,在机场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帮助下妥善安置了岗位。今年以来,淮安经开区人社局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高效推动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实现了就业服务的三个转变。

  从“相距甚远”到“近在咫尺”。深入调研、科学选址,综合考虑群众便捷度、商圈效应、就业机会等因素,确定首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在处于商圈交汇点中心—机场社区,服务人口超3万人。商家、就业者不用再跑到人才市场登记信息,15分钟内就能体验到“近在咫尺”的就业服务。将就业登记、创业指导、社会保险补贴等业务办理权限下放到社区一级,以社区就业服务的“微循环”,推动建立零工市场、创新创业、就业援助、权益维护等人社“全链条”“零距离”服务。培训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人员10余次,通过练兵比武,建立“好差评”跟踪评价机制,定岗责任制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站点业务办结满意率达100%。

  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定位”。“像我们这样的小餐饮,人员流动大,季节性缺工明显,以前不知道到哪里去招工,现在在‘家门口’服务站就招到两名合适的服务员,解了燃眉之急!”小康城某烧烤店经营者徐先生感叹。淮安经开区人社局坚持“站点靠着群众建,服务跟着需求走”的总体要求,持续优化就业服务。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库,搜集企业用工需求,走访调研服务站周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收集适合就业群体的岗位信息,通过社区群、楼道公示栏等推送招工信息。依托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精准锁定就业困难群体,并开展入户调查走访,掌握困难人员基本情况,截至目前,服务站点已经开展入户调查100余次,累计排查就业困难群体127人。为困难就业群体量身定做岗位信息、政策信息和培训信息“三张清单”。在立足五类困难群体的基础上将服务扩大至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走访企业20余家,提供岗位50余个,成功帮助五类困难人员108人实现就业,用更加温暖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就业创业的“最后一米”。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我年纪也大了,没有一技之长,还好‘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提供了免费的月嫂技能培训,现在我也顺利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陈大姐说。“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技能培训让更多的求职者更为便捷地享受到职业提升服务。截至目前,已经举办技能培训49场次,涉及家政、维修、餐饮等多个类别,惠及就业困难群体1452人。对于创业者,在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和创业培训的同时,还加强了与银行在数据共享、走访调查、业务办理等方面的合作,目前已办理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资质认定4笔,成功发放贷款60万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经开人社局将切实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要求,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县域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水平安全创业。建好、用好、管好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以社区(村)级“小站点”服务好就业创业“大民生”,让县域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杜静 田江淮 仲罕)